难忘的一课

期次:第1344期    作者:张喜德   查看:132

一颗伟大的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一颗智慧的头脑停止了思考!

我的良师益友、我尊敬的郑德荣教授于 2018 年5 月 3 日 7 时 12 分带着他对党的教育事业的炙热追求、无限热爱与永恒忠诚,带着对他的学生们的永恒眷恋,告别了他十分钟爱的世界和刚刚步入的新时代,依依不舍、匆匆地走了,永远地走了!

我与郑先生已经相识多年,但是每当想起先生给我们博士研究生的第一课,我都历历在目,永生难忘。这一课,不是冠冕堂皇、油水分离的政治说教,也不是对专业知识夸夸其谈的津津乐道,而是寓意深刻、阐述精辟的德、智、体即红与专融为一体的“治学之道” 。

在奋斗目标上,这一课首先给我们规定了攻博的政治标准。郑教授根据我们这届党史博士研究生都是有多年党龄的中共党员这一实际情况,提出了更高的政治要求。他说,我们博士生党员,不仅在业务上要使自己成为国家的高级人才,而且在政治上、道德上应使自己成为共产主义战士,不管在什么样的政治风浪中,都要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立场,保持高尚的共产主义情操。其次,郑教授给我们指出了攻博的业务标准,即我国当代博士生要有伟大的抱负和远大的理想,应该成为掌握高深知识、具备较强科研能力的本专业学术带头人。

在科研方向上,这一课给我点明了党史研究要面向现实、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研究方向。郑教授指出,中共党史是一门政治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研究党史的目的,就是为了总结我党成长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制定现行政策提供历史借鉴。因此,研究中共党史,必须面向现实,理论联系实际。如果我们不坚持正确的科研方向,就会陷入深深的泥坑而不能自拔,像书虫一样,在故纸堆里爬来爬去而找不到出口。

在科研能力的培养上,这一课教给我必须掌握广博的知识、占有第一手资料,进行科学制作的“点金术” 。郑教授指出,广博的知识是一种潜在的能力,研究中共党史,不能局限地掌握党史本身的单线知识,必须多元地、立体地、多角度地去把握党史,确定“坐标” ,才能适应党史研究的需要。为此,除掌握党史自身的知识以外,还必须掌握与之关联的中外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经济思想史、政治思想史、中外关系史,国际共运史,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哲学、外语等周边知识。同时,必须大量占有党史第一手资料,这是取得发言权的必备条件。

在治学态度上, 这一课给我规定了严谨求实、 探索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学风。郑教授指出,严谨求实,就是实事求是,就是尊重历史,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这是我们党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探索创新,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拓宽研究新领域,突破某些陈旧、 不符合史实的传统观念的束缚, 拿出符合史实的新观点。这样, 我们的史学才能有所发展。

在科研的方法、途径上,这一课给我规定了刻苦、勤奋的根本科研道路。郑教授引用马克思的话指出,在科学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在崎岖的小路上,不畏艰险,勇敢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郑教授还指出,不经严冬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在攻博的学习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正是在这一教诲的激励下,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在科研、学习的征途上不断奋进。

在这一科研方向、科研能力、治学态度、科研方法、途径的培养教诲下,使我毕业后在中共中央党校 20 余年的科研工作,始终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始终能围绕党的大政方针,选准研究课题,始终能把握理论前沿,冷静思考学术争端,始终能把握时代脉搏,创新理论观点。

多年过去,郑德荣教授给我们上的第一课的内容、精神、思想、灵魂一直萦绕在我的身边,伴我工作、学习和成长,成为我一生前行的良师、益友、座右铭。这一课,是我终生难忘的一课。

郑德荣教授虽然走了,但他为我们留下的教育思想、人文精神、家国情怀和高尚品格这一巨大精神财富永存!

郑德荣教授永垂不朽!

(作者为郑德荣先生 1988 级博士生,原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