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期次:第1350期    作者:吴国梁   查看:171

接到母校 《东北师大报》 的约稿,有点受宠若惊。我也不是什么优秀的毕业生,不过铅刀虽钝,尚贵一割,我就姑妄言之,大家择善而听即可。

有这么一句———教师应该由过去的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向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说的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如果师范生们刚开始从事教育 (尤其是基础教育),这种情况肯定是会遇到的,你们会遇上各种各样的困惑与挫折的,不过不要紧,问题总是会解决的,但不要指望一下子就消失,只要记住胡适的一句话“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就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为了避免空谈理论,多列样例,我就把我一次“带学生走向知识”的过程给学弟学妹展示一下吧,事情虽小,但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因素都已在其中了。

这次考试试卷上有一道题,上面有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 ”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 ,只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自求才是真” 。

曾有过这么一种说法: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得有一桶水。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又把教育想得太简单了———打开盖子,倒水,盖上盖子,OK,搞定了!

可是,学生是一个简单的杯子吗?为什么我们在“倒水”的过程中会遇到抗拒,于是我们不得不在各种压力下由“倒”变成“灌” 。其实在我的心目中,最好的教育就是孔子带着弟子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师应该是汪清泉,弟子们根据自己的特点,愿烹茶的烹茶,愿酿酒的酿酒,愿做醋的做醋……

这里边有两个前提,一是老师有足够的活水,二是学生有充分的主观能动性。缺少任何一个,都会变得教得痛苦、学得痛苦。在这两个前提下,教师指导着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去探究掌握未知的知识,拥有了这种能力,才算懂得了学习,我们形成了这种习惯,学习就会变得自然而然,轻松自如。

前些天,远在安阳师院的七弟妹问了这么一个问题:周作人在 《我学国文的经验》 中写道:并对一课,曰“元”对“相” 。怎么理解“元”对“相”呢?我这样回复:

我这样猜:元是首的意思,是第一的,重要的。比如元、肇、始、首;而相是辅佐的意思,是次要的、辅助性的。是不是可以看作是主对次呢?

我将这个问题发给大学兄弟老八、东北师大博士李明彦副教授,他的回复如下:

我的理解:元原为玄,避康熙讳改,道家谓之根本,基础,俗称本质;相,意为表象,现象。元对相,似本质对现象。

我又将这个问题发给大学同学、吉林大学博士周忠兵教授,他的回答很谨慎:

如果元原作玄,可能指玄虚,相指实质,两者虚实相对。

而大学同学、沈阳大学的郭铁娜博士表示她倾向于我的解释。

我将这些解释都发给七弟妹,她说我和老八的解释异曲同工,本质可以看作是“主” ,现象可以看作是“次” 。

其实在收到她的问题时,我也不清楚,但知道有以下条件:一、“元”和“相”是相对的;二、“元”和“相”各自有不少意思。这样就很简单了,我只需要将这两个字的相对 (相同或相反) 的意思找出来就行了。

这样下来,在不知道周作人本意的前提下,我们三个人的解释都是有道理的!可以说,我们就完成了一次完美的学习过程!

重点不在这里,我想测测学生有没有这个能力,于是就让学生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最终收上来二十多份解释,令我惊讶的是,共有十五位同学的解释与我们三个几乎相同!可喜可贺!

下面我摘录几条他们的答案:元,指本源、本心;相,指表象。元对相,提示了一切事物处于表象和实质的对立关系;

元,是事物的本质;相,是事物的外表、外貌;元,有“首领”之意;相,有“辅佐”之意,大意是说主与次的关系,要把握主次矛盾,直击根本;

相,是辅佐帝王的人;元,是首领、帝王之意。可以说,在这次测试中,这十五位同学是最大的赢家,因为他们成功地证明了自己有足够的能力进行自主学习;另外七八位同学也是赢家,因为虽然他们的解释不太成功,但至少他们有意愿有勇气去挑战未知!

元和相的意思,我在上课时都是讲过的,其实就算没有讲过,学生手中都是有工具书的,所以,只要你愿意去学习,其实都可以找到足够的资源,最怕的就是“这个题难,算了,不去想了……”这样的想法,正是这种想法,成功地将一个个培养自主学习的火种灭掉,然后回头再叹息一片昏暗。

一位斯巴达战士向母亲抱怨手中的剑短,母亲说:孩子,你上前一步,剑不就长了吗?

这无非是说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不论是求知还是其他,都是如此。

所以想问一下每一位同学:你手中的剑足够长吗?你上前一步了吗?

(作者为我校文学院2001 届毕业生,现任教于河北唐山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