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初高大』共话东篱下

期次:第1356期    作者:学生记者 卢修宽   查看:164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无论是懵懂幼童还是迟暮老者,几乎每个人对陶渊明的诗文都能吟诵一二。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直到大学,每一位学子的求学路上都有一段与陶公相伴相知、谈诗论辞的美好时光。然而,“初读不懂陶潜诗,再懂已是他年时” ,不同学段的学生对陶渊明有着不同的理解,教师的教法亦有所不同。当“幼、小、初、高、大”的师生会聚一堂、共话东篱时,他们共同呈现出的陶渊明又会是怎样的呢?

11月30日上午,由我校教师教育研究院协同“幼小初高大”共同体相关单位举办的第一期“幼小初高大”一体化教育家成长共同体教研论坛,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自由校区图书馆4楼报告厅开幕。此次论坛以“人生的爱好者,走近陶渊明”为主题,以跨学段同题异构语文教研公开课为形式,联动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共5个学段,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学盛宴。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开课伊始,我校附属幼儿园大三班的小朋友们首先登场。他们身着小巧精美的传统服装,排着整齐的队列,伴着悠扬的乐声,用清亮而稚嫩的声音朗诵、吟唱着陶渊明的诗歌,节奏时而明快、时而舒缓,展现出中华诗歌的音乐美特点。他们活泼有趣的表演令在场的观众感受到诗歌吟诵魅力的同时,也为他们可爱的模样与动作忍俊不禁。

“上课! ”“起立! ”“老师好! ”石巍老师带领附属小学6年3班的同学们进入课堂后迅速坐定,很快便进入了上课状态。这节课他们学习的是陶渊明的 《归园田居》 (其三)。与注重“老师讲,同学听”的一般课堂不同,石巍老师在这节课上采用的方式是“老师启发,同学想” 。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与理解了诗文大意后,她向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如我们穿越回了陶渊明的时代,变成了陶渊明,你们会做什么?看到什么?又有怎样的心情? ”这一问题调动了同学们的想象力,他们立即按照老师的要求开始了火热而有序的小组讨论。

几分钟后,讨论完毕的同学们踊跃举手,一位同学回答道:“想想过去80多天的县令生活,田园的生活相比较而言是‘无丝竹之乱耳’的。我从早到晚都在锄地,但是却看到‘草盛豆苗稀’ ,我不禁想起这天下的奸佞之人怎么那样多?豆苗也就诸如那些贤臣,也是不得重用,被杂草淹没了。但是尽管杂草众多,可贤臣还是存在于这个世上,所以我对大晋王朝也有了一线希望。 ”她的发言在获得老师肯定的同时,也让在场观众为她的想象力与知识积累而惊叹。随后,越来越多的同学站起来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这些“小陶渊明”们有些是生活快乐、无忧无虑的天真农夫,有些是苦恼于生活艰难、衣食不足的贫穷乡民,有些是操守高洁、热爱自由的逍遥文人……他们纷纷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自己代入到陶渊明的时代与个人经历中,在回答时妙语连珠,俨然变成了课堂的小主人。

而面对初中生心智正逐步成熟的特点,来自附属中学明珠校区初中部的岳露老师在讲解《桃花源记》时,则联系了更多课本以外的知识。课堂一开始,她便用“乌托邦”“理想国”“共产主义”“大同社会”等概念进行引导,同本节课的主题“桃花源”关联了起来。当同学们经过一系列的启发、引导和讨论,对“桃花源”的认识与感受更加清晰的时候,她还联系了同时代的几篇游仙小说,让同学们比较“桃花源”同这些小说中的各种“仙境”的区别。一位同学的回答获得了岳老师的肯定,这位同学说:“《列异传》 中的仙境有很多尊者,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而桃花源里的人都是凡人,更近人情。 ”岳老师接着补充道:“而且 《列异传》 里描述的仙境还有着君臣之别,而桃花源中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等级,所以我们能感觉到桃花源的世界与我们更近……陶渊明真正走进了农民的世界,真切地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艰难,他是惦记着全天下的底层劳动者的,这就是他的伟大高尚之处。 ”如此,同学们认识到桃花源不仅仅是一个人间秘境,它还是陶渊明的理想、广大人民群众的希望,课堂的主题思想由此上升到了一个高度,同学们也因此受到了启发,思考更深入。

来自附属中学高中部的杨治宇老师对课文本身进行了深入探究。在同学们齐读课文 《归去来兮辞》 后,她让同学们去寻找这首赋中的问句,并让同学们思考陶渊明为何要使用这些问句,这些问句又能否替换为肯定句。在学生们认真思考、发现了陶渊明内心中的矛盾之后,杨老师进一步点明了本文“归思———归田———归心”的明线与“入仕———挣扎———隐居”的暗线,将陶渊明的内心活动进一步地展现出来。由此,同学们对 《归去来兮辞》 所表达情感的理解变得更透彻,对陶渊明形象的认识也更全面。我校附中特级教师、文学院特聘教授孙立权在评课环节中这样点评本节课:“它是从文本中的“六问”出发,然后再探讨作者的心情,这是由形式走向内容,从文本走向作者,这个问题设计是很精巧的。这篇赋中有六处发问,从文本出发提出了形式的问题,最后探讨到陶渊明仕与隐的挣扎、矛盾的问题,这就是由形式进入了内容。这种问题是最有价值的,是语文问题,就是所谓的真问题。 ”

来自我校文学院的大学生吟诵团为大家带来了陶诗文吟诵表演,她们音如婉莺、翩若惊鸿,动如飞花、静若云月,拉开了大学课堂的序幕。我校文学院高长山教授对陶渊明的研究前沿进行了综述,给在场师生提供了一个认识陶渊明的更高视角,为更深入地认识陶渊明、体悟陶诗陶文打开了一扇大门。

幼、小、初、高、大,五堂课精彩纷呈,各具特色,每位教师不同又相通的课程不仅给他们自己的学生带来了对陶渊明新的认识,也给在座的观众以深刻启发。来自我校文学院学科教育( 语文)2018级的研究生马同学说:“就这次的活动而言,我觉得这种形式很新颖,能够让我们学这个专业的学生对不同学段的学情和教学的切入点、重难点有一个比较宏观的认识,对自己当前的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启发。 ”

我校教师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广教授,文学院副院长宋祥教授,孙立权教授,附属小学副校长、全国特级教师王廷波老师,文学院徐鹏副教授进行了评课与总结。李广教授指出,“幼小初高大”是我校教师教育研究院近年来提出来的一种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在横向上实现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与增值,在纵向上实现幼小初高大各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相融与相通,在目标上探索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特色之路,创新之路。这次的教研论坛,同时结合了课堂教学与学术研究,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活动,体现了东北师范大学培养教育家型教师的理念。

此次“幼小初高大”一体化教育家成长共同体教研论坛,探索和实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育人性”的双重功能的统一,促进了各学段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交流和课程衔接研究。与会代表认为,各学段语文教学衔接很有必要,大学对各学段的学术、理论引领和专业支撑是培养卓越教师和成长教育家的正确方向。精彩的活动圆满落下帷幕,但是“幼小初高大”共同体的发展之路才刚刚开始。未来,共同体将会开展更多具有突破性的活动,为培养大国良师探索东师路径、提供东师经验、贡献东师智慧。

(摄影: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