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

记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白志东

期次:第1373期       查看:232



1983 年 5 月 27 日,中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庄严宣告了中国已经有能力培养世界一流的科技研究人才,他们被世人称作十八罗汉。18 个响亮的名字,每一个都是一段关于学的故事,都是一段问的追思。

论文 《关于另一个 Линник-Островский 问题的解答》 , 发表于 1980 年,它解决了苏联著名统计学家奥斯托洛夫斯基遗留的 35个问题之一。人们很难想到论文的第一作者竟是一名 37 岁的中国年轻学者。他叫白志东,中国科技大学的一名在校研究生。论文创作的 1979年,他刚刚完成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十年下乡。在第一批研究生招生考试中脱颖而出。因为在校期间的多篇优质论文,他被授予首批博士学位,在“十八罗汉”中位列第三。但故事刚刚开始,白老师从此迷上了挑战一个个学术难题。回忆起这篇论文的写作,白志东教授表示:“我觉得好学生应该是自己能独立思考能够创新,不是处处都依赖老师给的题目,就是一定能够想到老师想不到的问题。 ”

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一篇论文又一篇论文,他在接下来的 40 年接连发表了 180 篇学术论文,美国、 (中国) 台湾、新加坡,白老师的足迹走到哪就把问题带到哪。2000 年,他已跻身东亚统计学学科排名第三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并被评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但是长期以来和华裔学生的深厚感情却始终让他有一个落叶归根的宿愿。

东北师范大学前校长、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史宁中这样评价白志东:“其实作为一个好的老师,做学问是一方面,还有就是培养学生也是他的兴趣所在。我想我们的学生可能会吸引他,所以在 2001 年,他就来到东北师大进行暑期访问。”白老师没有想到,就是这些勤奋创新的学子把他留在了东师。

今天,在统计系的讨论班上,当博士们写下一串算式时总是格外自信,它的名字叫白志东不等式,作为为数不多的以华人名字命名的公式,是大维随机矩阵领域无可置疑的国际权威。而不等式的提出者白志东院士,就坐在他们的中间,尽管两年前因腿伤行动不便,74 岁的他从不因身体原因错过任何一节课,甚至不错过任何一个问题。

博士生张晓琢一直记得白老师常和她说的话:“脑子里要有 10 个问题。 ”脑海里要有 10 个问题,这就是白老师给自己的要求,每天和世界各国的学者互通邮件,关注学界关心的问题,解答自己学生的问题,提给学生新问题,白老师的每一天都在“问题”中度过。演算、思考、假设、论证,老师每天在办公桌前的几个小时,似乎被无限放大,成了一个无限庞大的数字世界。

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胡江深情回忆道:“两年前他摔跤的时候,正好我也在场。当时满脸是血,手脚都是血,脖子也动不了。在他推到手术室的前一天,还在病床上跟我说呢,‘胡江我刚才躺床上想了一下你那个问题,你的东西应该怎么怎么算,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当时说得我眼泪都快下来了。 ”就是凭借这股对学问的执着,白老师带领着学科不断前行。

2002 年至 2019 年,白志东师门共培养博士29 名,发表学术论文 107 篇,发起组织多场大型国际性学术会议,白老师本人于 2012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使得东师统计在大维数据领域成为国内学术重镇。史宁中教授表示,“因此东北师范大学统计学学科这些年在国家排名很靠前,又成为了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我想跟白志东加入我们这个教师团队的关系是很大的。 ”

白老师给了他的学生一个个小问题,也给了他们一个大大的世界。而这位长者,依然守着他的研究室和冷板凳,守着一个个问题,守着一颗学者的初心。这颗学与问的初心,是一个时代的风骨,也是通往新世界的阶梯。

它必将激励每一代东师人,求实创造、永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