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2022年行政工作要点

期次:第1399期       查看:83

一、加快推动“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和新一轮“双一流”建设

1.推进“十四五”规划落地实施。印发“十四五”规划任务落实清单,分期分批部署实施十大“筑强工程”,夯实规划实施的过程监督与考核评估机制。组织制定重点领域“十四五”或中长期专项规划,指导学院(部)完善“十四五”发展目标体系,构建上下联动、有机契合的规划实施传导体系。全面完成校园总体规划编修任务,系统谋划两校区的学科专业办学空间布局,着力提升两校区空间资源的使用效益。

2.全力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加大学科会聚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推进“一特色四双驱”优势学科集群建设,培育打造若干战略性新兴交叉学科平台。着力完善一流建设(培育)学科重点建设机制,试点实施“一院一策”“一科一案”的建设模式,探索实施绩效目标责任管理,引导建设学科加快打造优势特色方向。组织制定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责任清单和任务台账,构建学校各项工作与“双一流”建设协同联动的政策体系。加大学科建设资源配置的统筹力度,优化学科建设成效、学科评估结果与学科建设资源配置的挂钩机制,为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提供资源要素保障。对标“双一流”建设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价方式,建立健全学校、学科发展监测与预警工作机制。加快前沿交叉研究院和深圳研究院建设发展。

3.深化重点领域综合改革。修订《东北师范大学章程》,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深入推进依法治校。落实“破五唯”总体要求,扎实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工作,以学科评价为总牵引,持续改进教师评价、科研评价、学生评价,总结形成特色经验;完善学院(部)学科建设绩效评价体系,激发基层学院、学科的办学活力与内生动力。遵循国家新一版学科专业目录及管理办法,深化学科专业体系改革,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组织开展办学规模、人员编制、公用房面积等办学基本数据核查,积极稳妥推进相关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统筹配置、持续优化各类办学资源。

二、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4.健全“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以课程建设为着力点,完善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体系建设。改进学生评价方式,探索构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养成型思政教育领航计划,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导学思政”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继续打造“七个一”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统筹推进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全面提升研究生思政教育水平。

5.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为引领,积极开展师范类专业三级认证,推进U-G-S2.0内涵式发展,打造国家师范教育基地和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验区,强化教师教育领域的创新创业实践。以拔尖计划2.0为着力点,探索书院制改革,推进“探索—生成—创造”的科教融合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本硕博一体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研制人才培养方案。依托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深化U-G-E模式,持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6.持续深化教学模式变革。继续开展校院两级“创造的教育”示范课堂展示活动,出版《“创造的教育”示范课堂案例集》。构建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的课程评价体系。出台《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完善教材培育与奖励体系。统筹推进两校区智慧教学空间建设。系统谋划国家级教学成果。

7.增强研究生培养能力。强化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管理,全面推进中期考核与学业预警。深入实施教育博士U-G-S协同培养改革。推进原创性高水平研究生教材建设。与一汽集团共建“红旗学院”,试办“数学+人工智能”班,力争进入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健全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制度。抓好导师遴选及培训,提高育人能力。

8.做好新形势下的招生、就业与资助工作。优化本科大类招生,落实优师专项计划,动态调整招生专业和区域布局。完善研究生多元录取招生选拔方式,扩大推免生、连读生招生规模。重点推进教育行业市场建设,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促进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实施宏志助航计划,培养就业指导名师,打造一批金课和优秀教材,帮扶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完善按需助学体系,扎实推进“润心铸魂”资助育人工程。

三、提升科学研究水

9.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等重要会议精神研究阐释工作。扎实推进新文科建设,更新科研观念,创新研究范式,促进学科交叉,启动文科实验室培育建设。完善重大项目培育机制,布局重大中长期研究领域,组建社科创新团队,加强有组织科研,优化揭榜挂帅与自由探索、前期培育与后期资助相结合的支持政策,提升重大基础理论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打造良好学术生态,扩大校内外学术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主办“第三届日知世界史奖”“东北大讲堂”等品牌学术活动。

10.实现科学研究增量提质。支持建设科技领军人才团队和优秀青年团队,搭建多学科学术交流平台,聚焦国家需求,凝练科学问题,开展科技前沿领域攻关。强化重点科研基地支持力度,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前沿科学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提升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能力。实施国防科研项目精准培育,强化协同创新。加强科技奖励组织规划,推动学术委员会换届及伦理委员会建设工作。

四、建设一流人才队伍

11.加强人才引育。改革人才培育制度,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分层次构建人才支持体系。借助国家、地方人才政策,充分挖掘国际学术会议、青年人才论坛、专家海外访学等引才资源,延揽优秀人才。提高师资规模质量,建立青年教师多元补充机制,探索人才补充“内生”与队伍建设“外培”机制。

12.推动队伍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教育评价改革导向,健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探索建立以人才培养及学术贡献为核心的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分级聘用制度;完善学科带头人和博士生导师延聘制度。改革机关直属单位考核指标体系,根据单位职能实行分类考核评价。改革博士后管理制度。启动教授委员会换届。

13.提升人事工作服务能力。推进养老保险改革入轨,平稳实现退休人员养老金从学校发放转为社保发放;有序开展养老保险中学校与省社保之间资金清算、教职工个人缴费资金清算工作。推动人事信息系统三期建设,完成人事档案信息专项审核。

五、构建开放办学格局

14.科学谋划学校国际合作工作方向。基于“在地国际化”理念,推动后疫情时代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出台《东北师范大学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实施方案(2021—2035)》,召开“教育对外开放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对外开放工作会议”。

15.多措并举,提升国际合作水平。引进高水平外籍专家,提高专业型、科研型外籍学者数量。参与线上线下教育展,举办线上线下留学说明会,吸引高质量国际学生。鼓励“互联网+”形式的国际学术交流,培育重大国际会议。启动“国际化学分课程”,推进“教育博士海外实践基地”建设。深化港澳台师生线上交流活动,打造品牌融合课程。依托“国际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基地”和海外孔子学院,推动“汉语桥”资源库建设,助力学科建设和孔院所在城市的互通互联。

16.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制定服务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行动方案,主动对接政府、行业部门和骨干企业,针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建立高价值专利培育机制,产出一批具有重大产业化需求和经济价值的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促进基础教育规范化办学,积极稳妥推动合作学校转型;理顺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提升合作校办学质量和治理能力。做好幼儿园园长等学前教育干部培训工作,扎实推动“深圳基地”和“海南基地”工作开展,提升附属幼儿园办学质量和影响力。推动职业与继续教育稳中求变、转型发展,强化非学历教育规范管理。做好综合体育馆、自然博物馆、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管理服务。

17扎实开展帮扶支援工作。制定科学、系统的定点帮扶工作方案;完善“一体化、五段式”教育乡村振兴计划,充分发挥我校思想库和智囊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丰富教育帮扶方式方法,分类实施各项教育帮扶措施;加快推进科技帮扶项目产业化、规范化,增强脱贫县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按照教育部部署继续落实部省合建工作任务,开展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做好银龄教师、援疆教育人才选派工作。

18.做好校友工作。召开学校校友工作会议,推动完善学院校友工作机制建设,培育具有东师特色的校友文化,以高质量校友工作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

六、加强财务管理与内部审计

19.夯实财务服务保障基础。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加大预算统筹力度,优先保证岗位津贴上调、养老险上缴等民生支出和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等重点发展支出。做好资金使用流量测算,深入挖掘银校合作潜力,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探索零基预算模式,重新评估调整现有预算,解决资金使用固化问题,缓解财政收支压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财务服务效率。

(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