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跟科学前沿、注重学生体验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期次:第1412期    作者:巨兴达   查看:39

《生物学》 课程是我校心理学专业基础课,最初由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多位留学归国老先生创设,后衍生出 《人体解剖生理学》 《遗传学》《神经生理学》 等心理学专业课程。伴随着心理学科的发展,以及“脑科学”研究取向的不断成熟,这门原本独立的课程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面向前沿、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课程体系。经历了几代人的建设,近年来形成了以 《生物学》 为基础,以 《生理心理学》 为核心,辐射《认知神经科学》 《教育神经科学》 《进化心理学》 等新课的课程网络,有力支撑了新时代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

这门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心理学专业大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通过此前高中及大学 《生物学》 课程的学习,对生命科学基本的“分子”与“细胞”层面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同时,基于 《心理学导论》 课程,学生对脑的复杂功能及神经网络的建立过程有了一定认识,但他们从未深入了解生命系统功能背后的机制,即学生对于微观科学知识和宏观科学现象之间尚未建立一个融会贯通的桥梁,对于很多心理学现象和脑功能还存在着很多疑惑。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开始能够基于已有知识系统地探究脑科学的奥秘。

一、“科学学习”的创新理念及实现途径

《生物学》 课程的整体思路是———“结构-功能-机制”,首先通过梳理已有知识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并提出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高阶问题;而后引入多个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案例,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主动思考;同时结合心理学的知识性质,设置能够使学生亲身尝试和体验的活动环节,让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发现知识的神奇之处,彻底融入到课堂的知识体系中。

课程的知识架构遵循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建构过 程, 包含 了案 例教 学、PBL、小组探究、体验式教学,主要通过前沿进展、身边研究等实际案例贯穿于课堂之中;并通过一些教学模型,如实物模型、图例等素材不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此外,结合课堂实践任务,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充分领会知识的神奇之处,这种沉浸式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始终带着感兴趣的问题逐渐通过学习解开疑惑,使课堂学习带有自主、深入、兴奋、自豪的感觉,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能够在学生脑海中长期深入地保存和回想。

二、“情境相生”的教学创新点

突出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本课程适时提示学生此前他们掌握的知识,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其可视化、动态化,再进一步借助课上课下的问卷、测试掌握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知识掌握情况。

课程抓住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用多媒体材料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出学生感兴趣又具有挑战度问题的基础上,教师适当地把学生关注的影视内容放入课堂,用案例证明他们学到的知识非常具有令人兴奋的意义。同时,保持追踪最新的领域内权威科研成果,建立教学案例库。

通过虚拟现实实验室、虚拟仿真平台和超星学习通 APP 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借助使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让他们能够通过不同的学习平台开展深入的学习,调动学生多角度的学习动机。

通过课程思政,给学生树立学科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学生能认识到自己学的知识重要、有影响力、与众不同,在他们感觉迷茫之前,赋予他们学习这门知识的自豪感,进而让他们自主地爱上这门课的知识,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三、“入脑入心”的课堂教学创新效果

在 《生物学》 的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包括情境创设、体验式、案例式、问题引领的教学模式,借助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着重强调脑功能的神奇之处及其机制的复杂性。尤其是在科学内容的学习中突出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模式,并适当融入了课程思政,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和案例教学,促进学生形成探索自然、辩证思考的科学世界观。

当学生亲身体验并理解此前不曾觉察的脑功能时,当老师用科学知识纠正现实中的一些错误观点时,学生的眼中会闪烁出兴奋的光芒,口中会发出惊叹,他们会认真学习老师教的知识,他们已经感受到了最前沿的知识就在身边,那些课本上精妙的学问是如此的触手可及,他们也有机会做那些高级的研究,成为教科书上被引用的名字,他们已经不再是知识海洋以外的看客,他们明显感觉到自己也置身于其中,要大干一场。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一方面会在课后积极地使用不同的学习平台,继续开展深入学习,另一方面课堂上的知识会十分深刻地记忆在他 们 的 脑 海中。

(作者为心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