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宁中:一位数学教育学家与统计学家的思与行

期次:第1412期    作者:记者  徐萌   查看:71

他,扎根教育五十载,从事统计学教学和研究,将约束条件下的统计推断引入国内,推动中国统计学发展。

他,深耕课程与教材建设,主持国家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提出“四基”“四能”“三会”等数学核心课程理论,为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奠定理论基础。

他,提出“尊重的教育”理念,致力于为基础教育培养创新型师资。

他,率先在东北师范大学实行教授委员会制度,开国内高校“教授治学”先河……

他就是今年刚刚获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史宁中。

攀登科研高峰,潜心育人的“大先生”

每天凌晨 4 点,当夜幕中 还点缀着星星 ,史宁中教授家的窗前就亮起了灯。虽年逾古稀,但对科学研究和对教育教学的强烈热爱,指引他不断攀登一座座高山,跨越半个世纪,风雨无阻,矢志不渝。

早在东北师大附中求学时期,史宁中就感受到了数学带给他的无穷魅力。“当时我是数学课代表,每周我都主动找两道题目抄在后黑板上征解,过一周再做出来公布答案。解不出来的时候,我就找老师请教,在这一过程中极大地锻炼了我的思考能力。”谈起年少的趣事,史宁中的脸上泛起笑容。

中学毕业后,史宁中下乡插队,1972 年进入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82 年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公费留学生赴日本九州大学学习,1989 年获得博士学位,在当时,留学后留在国外工作的人比比皆是,但他毅然回国到东北师大任教。他在科学研究中突破原有的研究范式,开创性地将“约束条件下的统计推断理论”引入国内,为该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国内统计学的发展,为国家科技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史宁中从事数理统计研究,多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项目等。在世界一流杂志 《美国统计学协会杂志》

(JASA)、《英国统计学协会杂志》(Biometrika、JRSSC)、 《中国科学》 等发表论文100 多篇,被引用 1000 余次,提出在序约束下的优比检验统计量,为序约束下的数据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他对统计学领域的研究造诣深厚,赢得了国际学术界同行的重视和赞誉,多次应邀赴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讲学和开展合作研究。他对中国现代统计学发展的杰出贡献及相关事迹被收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编撰的 《跨世纪的攀登者》一书。

虽年过七旬,史宁中仍坚持为本科生、研究生上课。在他的叫做“数学专业导论”的本科专业课上,不仅有抽象的数学与统计学概念还有具体实例分析,将深奥的专业理论演化成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成为本科生衔接基础数学与专业学习的纽带,老师的课程设计、授课方法、研究方案对研究生甚至是青年教师都具有很大指导意义,每堂课的现场都座无虚席,连走廊里都坐满了人。

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陆婧对史宁中的课印象深刻:“史老师给硕士研究生上‘统计思想方法’时坚持自己制作课件,一学期下来有150 多页,每个字、每个公式都是史老师亲自敲上去的。他给学生修改的论文,从文章架构到语言表达,甚至是标点符号的使用都很用心。论文上红色的批注密密麻麻。”

他培养的学生遍布祖国各地,其中博士生近百名,就职于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郑术蓉、吕世虎、刘晓玫……这些活跃于统计学和数学教育学领域的知名专家都是史宁中的学生,他们不仅自己学有所成,更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服务国家基础教育、提升我国相关学科整体水平做出重要贡献。他们中,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四个一批”青年学者、国家“万人计划”拔尖人才等。

当记者问道,您觉得您最大的成就是什么,史宁中思考片刻认真地回答:“还是培养了一些学生,学生们表现很好,有的也成为了很好的老师,有了自己的学生,让我欣慰。”

深耕课程与教材建设,泽被后学的教育家

“曹冲称象为什么可行?”在师大附小四年级的一堂数学课上,老师引入我国经典的历史故事“曹冲称象”,一边借助透明水缸、模拟小船、人偶和小石头等模型来为学生讲解这种办法的原理。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总量=各分量之和,并导出,a=c,b=c,则 a=b……“曹冲称象”是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新课标修订后,创造性地将其引入数学课堂,让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理解数学推理过程,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数学文化本质、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帮助学生自然地建立对数学文化的理解、构建数学知识、形成数学素养。

而这背后,凝结着史宁中教授二十余年来对数学教育的深刻思考,和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强大魄力。史宁中自 2001 年 起致 力于 国家数学教材的编写和课程建设工作。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他主持修订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提出了“三会”“四基”与“四能”的数学教育目标,强调核心素养,进一步明确立德树人和学科融合两大根本任务,在基础教育领域产生重大且深远的影响。

对于数学教育培养目标,史宁中在 2006 年把数学课程目标中传统的“双基”拓展为“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加上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2011 年把传统的“两能”拓展为“四能”,即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加上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又提出“三会”的数学核心素养,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四基、四能和三会,已被纳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和 (2022 年版)》,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史宁中的教育思想在我国的课程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宁中不仅关心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关注数学教育工作者、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发展。出版的 《数形结合与数学模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被中国教育新闻网评为2018 年度“影响教师的 100 本书”,为广大从事基础教育的数学人理解数学的本质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著作。自 2006 年起,陆续出版了 《数学思想概论》 (1-5 辑),被包括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全国 40 余所高校选用,成为数学教育专业的教材佳作;出版了 《数学基本思想 18 讲》 一书,2020 年被指定为教师数学学科阅读书目。

“除了平时教学工作外,史老师从未放下过对教育事业、未来发展的探索与思考。他虽然是大学教授,却经常深入到中小学课堂,倾听一线教师的心声,解答一线教师疑问。”东北师大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秦德生对史宁中充满了敬佩之情。

探索高校管理模式,能谋善治的大学校长

“一所高校,学术带头人十分重要。要让教授们在学校有话语权,让这些核心人物在学校管理、学科建设等方面参与决策,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促进东北师大的科学发展。”说起高校治理,史宁中谈道,“学校发展必须走内涵发展之路,必须让广大教师参与学科建设、学科布局调整和学校的改革,依制度治校,依法治校。”

2000 年 5 月,在高校扩招、大学治理重心下移、提高高校办学质量、强调高校“去行政化”的大背景下,为激发学校发展活力,时任校长的史宁中率先在东北师范大学实行“教授委员会”制度。他提出教授委员会的权力表现在拥有大学学术领域,诸如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招生政策、学位标准、学术人员聘任与晋级等的学术评价以及事关学术发展的激励政策等决策权。教授治学让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也为“教授委员会”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98 年至 2012 年,史宁中在任东北师大校长期间,紧扣“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特色,形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校内管理制度,为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

在文理融合的基础上,史宁中形成了丰富的教育哲学思想,创造性地提出“尊重的教育”理念,强调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人性、尊重教育者的劳动成果,为培养创新人才,尊重人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提供了理念遵循。他说:“学校应不断完善自身的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将学生视为参与教育,体现教育价值、教育质量的主体。同时,我们的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贯穿这种理念,让我们的学生感悟到这种理念。也希望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他们未来的教育生涯中倡导这种理念。这样,就可能为我们国家基础教育的发展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七十余年来,东北师范大学始终秉持“强师报国、求实创造”的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书写着扎根中国大地办一流师范大学的坚定与执着,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卓越教师和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

思之于心,行之于途。五十余年来,无论是作为一名在数学教育与统计学研究方面造诣极深的大学教授,还是作为一名心怀大教育格局的教育家,史宁中始终以教育、科研、民生为使命,在科学研究、教材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校管理方面做出杰出贡献,史宁中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应用于为基础教育服务之上,在实际行动中彰显着他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专注投入,为全社会树立了教育事业的崇高标杆和榜样。

少年勤学,青年担纲,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高峰迈新程。此时此刻,史宁中与时俱进、探求真理的脚步从未停歇,他正以攀登者的姿态,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继续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