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名、校庆和校史

期次:第1412期    作者:◇周敬思   查看:106

关于我校早期的校史有说不完的话题。大都关系到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斗争的历史和共产党人应有的立场和态度。

历史是科学,它的价值在于必须真实。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我校原名东北大学,是1946年1月由当时的东北局根据党中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作出建校决定,2月在本溪市成立的。我校没有前身。在做这项决定时曾定名为东北公学。时任辽东省委书记的江华同志建议,校名应为东北大学,请时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张学思兼任校长,并说,奉系军阀于1923年在沈阳建立了东北大学,后由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张学良兼任校长,解放战争开始后迁至北平。等到解放后,我们把这哥俩一人一个的东北大学合并起来,建成一个东北大学……这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历史没有辜负他的预言。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2月东北局作出决定,将在北平的原沈阳东北大学的文、理、法、商学院(只工学院去了吉林市)、长春大学、长白师范学院包括原东北大学的代理校长及档案图书并入解放区东北大学。

历史到了1986年,我校决定举办建校40周年校庆。这是自建校以来第一次举行校庆。在当时的筹备会议上,有的同志提出既然原沈阳东北大学当年并入我校,它是1923年建立的,我们是否应当把这一年定为建校时间。在校领导班子会议上,郝水校长斩钉截铁一锤定音,他说:“我校就是1946年中国共产党在东北解放区建立的大学。沈阳东北大学是1949年合并到我校的,它的建校时间不能成为我校的建校时间!”这是一位共产党员坚持历史真理的声音!

回忆以往我校在建校史上有几个重要历史节点,我们必须永远不忘。有的情节,我认为在高等教育史上是独有的,或并列者不过一、二。我们必须尊重、珍惜历史,继承发扬它的精神,办好今天的教育。

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中国向何处去?此前以蒋介石之名发表的《中国之命运》说的明白:要依靠外国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消灭共产党,实现官僚资本主义的法西斯统治。而中国共产党要针锋相对,寸土必争,保卫抗日战争胜利果实,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赶走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势力,建设独立、自由、民主、团结、和平的新中国。这就是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斗争。为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党作出重大决策: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军队立即进军东北,大批干部赴东北开展工作。就在这时,1945年10月25日夜,毛主席代表党中央接见延安大学的领导干部,指示他们到东北创办新型的东北大学,对长期受日本奴役教育的东北青年进行中国现代史教育,让他们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教育他们参加建设新中国。接到这个指示后,延安大学在校长周扬、副校长张如心率领下立即整体向东北转移。历史告诉我们,中共中央决定、毛泽东亲自部署在东北解放区建立东北大学,为解放东北而战,这是历史。这个史实告诉我们我校建校时的这个情节不可有任何他论。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撕毁重庆谈判的和平协定,大举向解放区进攻,封锁了去东北的交通,延安大学赴东北的队伍被迫暂停张家口,但是办东北大学的任务不可拖延,因此党中央要求东北局先行办学。东北大学于1946年2月在本溪市诞生了。又由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学校被迫撤离到安东(今丹东),并在当时的安东联合中学小礼堂举行开学典礼。在安东制作了东北大学第一枚校徽。然后学校又经由通化、梅河口撤离到长春。5月22日夜,学校根据东北局的指示向哈尔滨转移。师生开始步行,第二天,5月23日上午在米沙子车站登上北行的火车。列车驶到丁家园车站时,遭到国民党的飞机轰炸扫射,司机被炸身亡。东北大学的学生马希文当场牺牲,几十名同学被炸伤,后又有4名同学牺牲,这就是我校建校史上的“五二三”悲惨事件。它教育东北青年看清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真面目,彻底抛弃一切幻想,坚决跟着共产党走,追求中国的光明前途。当时带队北上的我校第一任负责建校的张松如(公木)老师在丁家园火车站为牺牲同学举行的追悼会上致的悼词,是声讨国民党反动派的檄文,是教育、动员、组织青年跟着共产党走的震天动地的誓言。这篇在鲜血流淌的现场致的悼词作为后代永远学习的经典,应保存在校档案馆。这支队伍经过哈尔滨到达了佳木斯。东北大学在这里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在东北解放区驰骋革命疆场。我的教育史知识不多,但是我想说,在世界高校建校史上,经历过如此艰险历程的只此一家!

在佳木斯张如心副校长对东北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做了明确的阐述,这就是:东北大学是人民的学校,老百姓的学校,它要培养为人民服务的干部,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的理论,懂得社会发展规律,成为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战士,为建设独立、自由、民主、和平、统一的新民主主义新中国而奋斗。当时学校建有社会科学院、文学院、自然科学院、医学院和鲁迅文艺学院。在教师授课的同时,还请许多著名的学者和领导干部到校讲演授课。但是学校当时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政治教育,帮助学生转变立场,转变思想。为此学校热烈响应东北局关于知识分子要走出城市,走出洋房子,穿上农民服装,到农村去的号召,组织师生下乡参加土地改革和剿匪反霸的斗争。东北大学下乡的师生在北满的几个县的农村,宣传党的土地政策,发动组织贫苦农民斗争地主,分田地,建立农村政权,帮助农民翻身解放,组织翻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支援东北人民解放战争。师生访贫问苦,努力为贫苦农民做各种服务,演出宣传党的政策,歌颂革命英雄,鼓励贫苦农民起来斗争的文艺节目。在斗争实践中,师生受到生动深刻的阶级教育,政治立场、思想感情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懂得了解决土地问题,解放广大贫苦农民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问题。在勇敢的斗争实践中产生许多动人的故事,也发生了学生张建唐、李雷在与土匪的战斗中光荣牺牲的可歌可泣的事件。就是在这样的学习和斗争中,东北大学的学生成长为东北解放区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等领域的骨干力量。我想,像东北大学这样的建校经历,只有在当时的几个解放区可有并肩者,从世界范围看是中国独有。

东北大学到达北满佳木斯之日起,立即遇到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到东北教育青年知识分子参加革命,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在哪里?主要在解放区的八所有高中层次的中学里,这种中学称为联中。因此,接收、领导、改造、建设这八所中学培养中学教师,就成为东北大学必须完成的任务。为此,学校向这八所中学派出校长,张如心亲自兼任松江联中校长。学校开设了师资培训部,后来成为教育学院。从1946年起,东北局连续召开东北地区教育工作会议,明确要求中学教师由东北大学培养。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东北全境转入和平建设和发展时期。中学教师的培养任务越来越重。到了1950年春,东北人民政府会同中央教育部最终作出决定,将东北大学改名为东北师范大学。

这时的东北大学已经接收了解放区的吉林大学、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长春大学、长白师范学院和沈阳东北大学,成为一所规模庞大的综合大学。学校的改名引起的震动是可想而知的。它的振波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很强烈。今日也未完全消失。世界上的高校由综合性大学转为师范大学的大概独此一家。只有学校改了名才能完成培养中学教师的任务吗?这个问题今天讨论已没有必要。可贵的是东北大学以张如心为首的学校领导班子坚决服从党的决定,立下誓言将学校转化成完全适应培养中学教师的学校,把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中学教师定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学校的工作指导思想。这个情节完全体现了东北大学是人民的大学,为党办学,为党的事业育才,为国家的需要育人的办学原则。这是东北师范大学最宝贵的光荣传统。它是东北师范大学办学成功的重要精神动力。今天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为中共二十大提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而奋斗。我校应为建设教育强国努力做出独有的贡献。东北大学的革命传统,将使我校的各项事业活力永驻。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对延安精神的学习与继承。我校从延安走来,应成为继承发扬延安精神的模范。

最后需要再次说明的是,如果东北师范大学恢复东北大学校名,那是1946年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东北大学,今年是建校77周年。

(作者为我校原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