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魂永驻 精神长存

    师魂永驻 精神长存———在纪念郑德荣同志逝世一周年座谈会暨 《红色理论家》 新书首发式上的发言(摘要) 党委书记 杨晓慧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纪念郑德荣同志逝世一周年座谈会,是为了进一步光大郑德荣精神,凝聚共识、发奋图强,不断助力学校续航“双一流”建设。 过去一年,学校围绕学习宣传郑德荣同志先进事迹,打造了一批永久性载体。包括筹建郑德荣事迹陈列室、设立郑德荣同志塑像、出版郑德荣系列丛书、开发郑德荣话剧等文学影视作品,在立德树人、资政育人方面产生了深入持久的影响。截至目前,已有140余家省内单位,5500余人次来校参观学习郑德荣同志陈列展览。在吉林省委组织部的指导下,我校组建了郑德荣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在省内往返10地市,开展了23场宣讲。邀请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10余家中央级媒体入驻学校,对郑德荣同志事迹进行百余次深度报道,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热烈反响。 过去,谈到“东师声誉”“东师品牌” ,更多指的是东师学生身上特有的学识扎实、为人踏实、作风朴实的“三实”品格。在学习弘扬郑德荣同志精神的过程中,我们在“三实”品格的基础上,提炼增加了“信念坚实”这一新维度,形成“四实”品格。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总书记又明确提出为谁培养人?因此,“信念坚实”是新时代对高等学校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最本质要求。东师之所以能培养出学生的“四实”品格,正是因为有一批又一批像郑德荣同志那样,有信仰、讲信仰, 有知识、传知识, 有作风、塑作风,深深影响学生的优秀老师。 缅怀,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最近一段时间,全体东师人,都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党和国家把郑德荣同志树为重大典型,先后授予了“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等称号,并号召全党和全社会学习郑德荣精神。这是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那么,如何让郑德荣精神发挥更大的作用?让其释放更多的“动能” ,不断激励学校事业发展,这些都是我们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下面,我谈两点想法: 第一,光大郑德荣精神,要在校内学实学透。 ———学习他讲政治。郑德荣同志的信仰、学术、生命三位一体,高度统一。92年的人生历程,与我们党的历史、与国家的发展始终同心同向同行。弘扬光大郑德荣精神,就是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就是要传承红色基因,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当前,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正在筹备中。弘扬光大郑德荣精神,就是要抓住这个契机,在校内统一思想、提高站位、凝心聚力、共谋发展。 ———学习他有韧劲。60岁以后,郑德荣同志培养了49名博士生,80至90岁,获立3项国家级课题,出版5部学术著作,发表70多篇论文。67年来,他始终坚守在教学科研一线,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弘扬光大郑德荣精神,就是要以郑德荣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一生坚守, 实现心中所想。 ———学习他追求卓越。郑德荣同志毕生追求、信仰马克思主义,毕生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他的一生是追求卓越的一生。弘扬光大郑德荣精神,就是要像郑德荣同志那样,突破自我小格局,将个人的奋斗融入到民族振兴、国家发展,融入到新时代洪流,不断追求卓越,成就精彩人生。 第二,光大郑德荣精神,要对外积极展示东师形象。 光大郑德荣精神,既要在校内进一步学实学透,又要把典型宣扬出去,扩大典型影响力,进而宣传东北师大,积极展示“东师形象” 。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党中央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等系列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民族振兴、国家繁荣的战略高度来审视教育、审视思政工作、审视思政课。随后,教育部出台系列文件来推动和督察。光大郑德荣精神,就是要站在这个高度来认识、来部署、来要求,不断推动郑德荣精神宣传和时代要求相契合。今年6月开始, 全党将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郑德荣同志将会是重大学习典型。我们要以此契机,不断发挥学习宣传郑德荣同志永久性载体的优势,不断创新“互联网+”的宣传方法,不断掀起向郑德荣同志学习的高潮,讲好东师故事,传播好东师声音。 对郑德荣精神的光大和传承,就是对其最好的纪念。我们要以郑德荣精神为引领,继续在内部学习和外展形象上下功夫,立足自身实际,从细微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不断推进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建设进程。 校长 刘益春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座谈会,纪念郑德荣同志逝世一周年,追思和学习他坚定执着的信仰信念、探索创新的学术精神、甘于奉献的大爱情怀、永久奋斗的高尚品格,进一步激励全校师生做郑德荣精神的传承者、弘扬者和践行者。 郑德荣同志逝世一年以来,我校围绕学习和宣传郑德荣同志先进事迹做了大量工作,包括组建郑德荣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筹建郑德荣事迹陈列室、设立郑德荣同志塑像、出版郑德荣丛书等,在校内外产生了良好反响,扩大了学校影响力,促进了学校发展。 今天召开纪念郑德荣同志逝世一周年座谈会,不是一个形式,而是进一步光大郑德荣精神的契机,将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郑德荣精神是立体的,是多方面精神品质的集合,与学校学科建设等各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应该说,我们学校是产生红色理论家的土壤,也折射和反映了东师的文化和红色基因底色。红色理论家的土壤对高等学校来说,就是坚定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为此,我提三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素养,坚定信仰 郑德荣同志毕生的学术研究皆以国家需要为导向,一生“在马言马、懂马信马、传马护马” ,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许党报国的誓言。这与我校的办学传统相契合,作为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我校一贯坚持把国家的需要作为办学的第一选择。新时代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发展为首。国家的建设发展需要大批创新性人才。因此,我们学校更要深刻思考如何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师范大学。作为国立师范大学,我们需要做好高等学校“四个服务” ,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当前,学校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期,加快“双一流”建设是学校的首要任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急功近利,方向走错了,速度越快,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放在首位,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是东师的建设方向,也应是每位师生的人生志向和选择方向。 二、勇于创新创造,践行“创造的教育”理念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郑德荣同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的推动者,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学术空白,匡正了传统学术观点,提出了一系列独到见解,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这正是郑德荣同志探索创新的学术精神的具体体现。在“双一流”建设中,这样的精神尤为可贵,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双一流”建设的竞争力。作为国立师范大学,我校要坚持“创造的教育”理念,注重提升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学习郑德荣精神,希望全校教师倾心投入教学,认真研究教学,注重探究教育,激发学生基于兴趣学习的内生动力;希望同学们养成批判反思的思维习惯,培养卓越担当的人生品格;作为管理者的我们则需要构建协同开放的育人模式,凝铸张扬个性的校园文化,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开放的时间、空间,释放师生个性,激发师生创造力。 三、加强师德师风,做到为人师表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当前一些老师的言行,严重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在社会上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国家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简单地说,一个有着良好师德师风的老师,就是要既做经师,又做人师。 经师,要求教师要遵守起码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杜绝和抵制学术抄袭、学术失范等行为。 人师,要求教师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郑德荣同志一辈子淡泊名利、坚守教育、奉献学生,是全体教师的学习楷模。希望全校教师都能像郑先生那样,用行动维护教师的形象和尊严,争做郑德荣式好老师。 历史需要我们创造,奋斗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我们要不断传承 “红色基因” ,接力“信仰火炬” ,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早日实现世界一流师范大学的建设目标! 党委常委 高夯 接到今天的会议通知以后,我就一直在认真地回顾郑先生的一生。我与郑先生相识30多年了,很多事都历历在目。今天参会我感觉深受教育,深觉郑先生确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会前, 看了郑德荣教授先进事迹专题片 《旗帜》,深深地认识到郑先生信仰坚定、学养深厚、修养深邃。郑先生一生从事毛泽东思想与中共党史的研究工作,对共产主义的理想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对马克思理论、毛泽东思想有着强烈的信仰。作为理论家,对毛泽东思想与中共党史的研究有着执着的追求。郑德荣先生生命不息,研究工作不止,著作等身,成为国内该学术领域的泰斗;作为教育家,他先后培养了近50名博士,对学生倾尽心血,已经年过九十,在病榻之上,还和学生讨论学术问题,一起修改论文。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水平人才,为该学术领域培养了一批有造诣的学者,先生不愧为师表典范。先生从不以学术权威自居,为人谦和,尊重他人,换来了大家对他的尊重。在信仰、学养、修养诸方面,先生都是我们的榜样。无论哪一方面,如果有人能够做到郑先生的水平,都是非常了不起的。 在郑先生的身上,我们看到人品与学术的统一、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统一。正是因为他没有个人的私欲,没有个人名利的追求,才使他心无旁骛地追求他的学术,才换来他丰硕的学术成果。先生把学生培养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学术研究的作用,除了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外,也是培养学生的需要。没有学术研究的导师,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反之,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也推动教师的研究工作不断地深入发展。在全国高校都积极建设“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学习先生的两个统一,即“人品与学术的统一、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统一” 。 去年,我被评为学校首届郑德荣式好教师,这是学校对我的鼓励与鞭策,和郑先生相比,无论是信仰、学养还是修养,我与先生都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去追赶。今天召开纪念郑德荣同志逝世一周年座谈会和 《红色理论家》 新书的发布会,也是对我的一次激励,激励着我沿着郑先生前进的方向不断努力,在他的精神感召下继续前行。 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 胡海波 一年,时间过得真快。时间是我们人生当中最稀缺的资源,也是我们理解郑先生很重要的坐标。一年来,在学习、研究、宣传郑德荣先生先进事迹的整个过程中,我参与了宣讲材料的准备等工作, 一直在受教育。 去年, 我在缅怀郑先生的一段文字当中写过:“缅怀郑先生深邃的学养、深厚的修养、深沉的信仰” 。当时面对着郑先生去世的这样一种震撼,以及他90多年的生命历程还有67年的学术生涯,产生了这样的感觉。我觉得他的人生是能影响人、能激励人的,他是我们的榜样。经过这一年的学习,今天我对于郑德荣精神又有了三个新的理解和体会。一是我们要学习郑先生的心性,二要学习郑先生的德性,三要学习郑先生的党性。郑德荣事迹背后的精神力量或源泉是什么呢?我觉得是他个人的努力、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从他自己努力的角度概括为心性;从他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植根在传统文化的做人做事做老师的原则,我将其理解为德性;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我把它理解成是他的党性。 郑先生之所以是郑先生,他在92年的生命历程当中,在67年的教学生涯当中能成就那么多的事业,培养那么多的学生,写出那么多的著作,影响这么多的人,我觉得背后的精神力量可能直观地看,是他的学养、修养、信仰,再往后挖掘他个人的、精神的层面,探索他心智结构,我理解应该是他的心性、德性和党性。 一个人做好一件事,首先是靠自己,谁也代替不了自己,自己靠什么?靠自己的心性,中国共产党人讲的全心全意,这是中国人的特点,就讲究心性,这和西方的理性世界观不一样,我们是心性世界观,我们得靠心性,每个人都靠自己的心性,郑先生在这一点上真是秉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正其心、诚其意”的传统,他的心性很好,个人修养很好,无论是对人、对事,他心性一直是很平和的,这是他能活90多岁的很重要的生命源泉。第二个是他的德性,我们一个人做人做事不光是靠自己,还要靠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形成的一种最大的智慧叫天地之道,郑先生是有道之人。天地之道和他个人心性结合的结果是他德性的形成。这个德性就是他对待学生、对待家人、对所有的一切,都能做到。第三个就是党性,这点体现在他的马克思主义修养,对党的忠诚,这是衔接着中华传统文化家国情怀和革命意识的一种觉悟。 有人说东北两所最好的综合性大学,东北师大、吉林大学,是红色传统和学术精神融合比较好的。我觉得在郑先生身上体现的红色基因与学术传统的结合是非常完美的。 郑先生的心性、德性和党性是他能成为品德榜样和精神典范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今后在培养人才、教育学生以及我们为师为人过程中应该秉承的精神传统。 党委组织部部长 柏维春 郑老师离开我们已有一年时间。300多天足以使人淡忘许多事情,但与郑老师有关的点点滴滴,与郑老师相处的那些情景,在我记忆中不仅没有丝毫褪色,而且愈益清晰、深刻。从听到郑老师去世的消息,到对他先进事迹的挖掘整理和荣誉称号申报,到赴省内外十余场的郑老师先进事迹宣讲,再到布置全校基层党组织开展学习郑德荣精神主题党日,每一次活动都对我的思想和灵魂产生强烈的震撼。这些震撼不仅来自郑老师那些令人感动与敬佩的事迹,不仅来自他精深的学问,更来自这些事情里面蕴含的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与党性修养,蕴含的东北师范大学的红色基因,蕴含的一名优秀教师的高尚师德,蕴含的“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内在要求。 学习郑老师的品德、精神和风范不应限于一时、一事,而是需要永久做下去。就个人而言,我入政治系 (政法学院前身) 本科学习,就有幸成为郑老师的学生,硕士毕业留学院任教后,更有幸与郑老师成为同事。在我成长过程中,和许多晚辈后学一样,深得郑老师的关心帮助,深受他的教育影响。可以说,近 40 年里,郑老师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影响着我,深厚的党性修养时刻教育着我,高尚的师德风范一直激励着我,精深的学问总是导引着我。郑老师以他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党性修养、高尚的师德风范为我树立起了光辉榜样,成为我们这些晚辈后学始终坚守信仰、永远奋发有为的不竭力量。 今年下半年,中央将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教育,郑老师作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改革先锋”荣誉称号获得者,他的先进事迹及蕴含其中的郑德荣精神,必将成为全国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学习的楷模和榜样。党委组织部将在中央统一部署和学校党委坚强领导下,认真谋划、精心实施,充分运用好郑德荣精神这份宝贵的思想资源和精神财富,将其作为教育全校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聚共识、汇集力量的鲜活教材,激发广大党员坚定信念、勇于担当,在学校“双一流”建设进程中奋发有为、贡献力量。 东北师大出版社董事长 吴长安 《红色理论家———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郑德荣》 这本书由我们出版社出版,这是省委宣传部和学校党委对我们的信任,是我们出版社的光荣,也是我们出版人学习郑先生、宣传郑先生的职责和使命。 东北师大出版社多年来抓主题出版,在多个领域形成了自己的出版优势和出版的特色。其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的学术出版是我们的出版优势之一,仅郑先生就有多部学术著作在我们出版社出版,例如1993年出版了 《延安时期与毛泽东思想》,1994年出版了 《毛泽东思想概论》,1997年出版了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02年的 《毛泽东思想概论》 ,2003年的 《二十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研究》 ,2006年的《毛泽东思想新论》,还有这部 《红色理论家———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郑德荣》 。 说到郑先生的科研精神和好品格,我们出版社的同志们有着深切的体会。2005年有一次郑先生到出版社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很精准地向出版社的同志介绍了自己即将交稿的 《毛泽东思想新论》 ,让出版社的编辑佩服得五体投地,说郑先生不是这个年纪常有的车轱辘话式的重复,而是对内容烂熟于胸、有着精密的逻辑严谨、具有考据式的有理有据和统括全局的博大精深。当时大家说起这件事都是对郑先生敏捷的思维、不老的精气神、健康的身体和认真的执着的钦佩。现在看更感动于他用生命来研究、来写作,他用生命谱写的爱马、懂马、护马的颂歌。 还有一件事,郑先生的女婿刘春甫在我们出版社工作了30多年,前几年退休。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学校工人编制得通过函授、自考或者在行政岗位工作才有可能转为干部身份,很多出版社工作的原来印刷厂的捡字工、排版工、机修工,甚至工厂的木工都通过这些方式转了身份,一些没有赶上转身份机会的也走了职称或职员的路子,当时郑先生当副校长,恰好管函授,可以说让自己的女婿考个函授,转成干部也是很容易的,可郑先生就不打这个招呼,也不允许自己女婿动这个心思,用他的话来说,是个工人就努力当个好工人,一直到退休,刘春甫还是工人,也没有走职员或者职称的路子。而这个女儿和女婿又是最孝顺的,在他身边陪伴,对郑先生陪伴最多的,这个确实充分体现了郑先生对家人不徇私情,严格要求的高风亮节。 《红色理论家———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郑德荣》 是我们宣传郑先生,出版系列丛书的第一稿,在此我也向各位领导表个决心,我们会用最好的出版材料,最好的装订形式,调动最优秀的编辑力量,保时、保质完成出版任务,为学习郑先生,宣传郑先生,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贡献我们出版人的力量。 政法学院党委书记 齐仁庆 去年5月3日郑老师因病去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虽然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但是回想与先生在一起的时光,往事好像发生在昨天。他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还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先生生前是我们政法学院党史专业的博士生导师,从1952年留校后大部分时间,特别是改革开放的40年一直是在政法学院及其前身政治教育系工作。先后担任过政治教育系的副主任、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的所长,对学院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2013年我回学院工作后,先生多次与我交流,谈了他对学院在学科建设、科研发展、队伍培养等方面的一些看法。在先生的话语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先生对学院的情感,对党史专业发展的迫切愿望。这时先生已经接近90高龄,仍工作在教学科研的一线,带学生写文章报项目,对此我也劝过先生,让他多加休息,免得累坏身体。但是先生并不同意,在他的观念里永远没有停歇这个概念。就是这些看似平凡的事情体现出先生为党的教育事业、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的这种终身奋斗的伟大精神,也使先生成为全国教育工作者乃至全党的一面旗帜。先生的去世使我们学院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学生们失去了一位可敬可爱的“四有”好老师,党史专业失去了一位学术带头人,老师们失去了一位理论与研究的引领者。先生去世之后学院党委以“回忆我与先生的往事”为题,展开了向郑德荣老师学习的活动。老师们纷纷表示一定要深刻地认识和领悟郑老师先进事迹的精神实质,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先生为榜样,牢记先生嘱托,奋发努力,不愧于先生对我们的期望,不愧对先生的光荣称号。2018年5月,为了配合全国向郑老师学习的活动,学校以郑老师先进事迹为基础设立了郑德荣同志先进事迹陈列室,陈列室从设立到现在接待了国家和省市领导、党政机关、企事业参观100多场,5千余人次,陈列室通过图片、展板、实物向社会宣传了郑老师的先进事迹,使人们更加清晰了解了先生,感受到先生信念坚定、学术精湛、人格高尚、终身奋斗的伟大精神。在下一步学习和宣传郑老师先进事迹的工作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继续引领广大教师争做郑德荣式好老师,要把郑德荣精神内化于心,成为我们前进的方向;外化于形,作为一把标尺,时刻来衡量我们的言行举止。 二要传承好郑老师的学术精神和学术成果,围绕建设一流学科的目标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发展党史专业和毛泽东思想研究所。 三要发挥先生生前工作单位的优势,完善郑德荣同志先进事迹陈列室的展品与内容,积极向社会传播郑老师的先进事迹。 四要把学习郑老师先进事迹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相结合,在思教专业中设立郑德荣班,传承郑德荣精神,把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培养优秀的思政课教师。 我们深知向郑老师学习,传承郑德荣精神是我们未来要长期坚守的一个目标,需要我们用心落到实处,通过我们的努力转化为促进学院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 社会科学处处长 王春雨 郑徳荣同志是我们国家的时代楷模,是全国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光辉典范。他是我们身边的,一位我们熟悉的、了解的、具体可感的长者、学者、尊者。我刚到社科处工作时与郑先生相识,那时他已经 74 岁了,我深受先生教诲,并深深为之折服;2013年我重回社科管理岗位,先生已经 88 岁了,我非常敬佩地发现先生仍然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而且这一时期是他学术成果的勃发期。2013年之后他承担国家项目 1项,出版著作 4 部,发表论文 39篇,先生在从教 65周年纪念研讨会上,还高兴地表示要等到建党 100周年时,以实际的研究成果为党祝贺。92岁时还在论证申报国家重大项目,直到逝世前还在病榻上修改参会论文。 郑德荣精神在我校诞生,更应该在我校光大。下面我谈三点体会: 第一,要抓住郑德荣精神的实质,把握其核心要义,郑德荣精神与延安精神一脉相承,是东师精神与东师品格的具体体现,更是东师学术精神和研究文化的重要内容。郑德荣同志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基于对党的深厚情感,并以一个求实严谨的学者身份,用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做为强大支撑的。所以他能够一生真懂真信,而且在学术场合用学术的利剑与错误的观点和论调做旗帜鲜明的斗争。这也告诉我们,只有深厚的研究基础才是坚定信仰的磐石。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必须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讲清楚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够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指导思想,讲清楚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担负起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而郑德荣先生的一生正是在做这一件事情,从他的第一本著作 《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开始,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第二,学习郑德荣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的同时,要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实际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中践行郑德荣精神。将坚定理想信念,具化为对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事业的执着与坚守。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转化为自身清醒的理论自觉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第三,要以永久奋斗的精神,投入到光大郑德荣精神的时代大潮之中。作为社科管理部门,我们将一如既往,做好东师学术精神和研究文化的蕴养和传承工作,在已经做好的 《日知全集》 《成仿吾全集》 《丁克全文集》《孙中田文集》 《王肯文集》 编辑和出版工作的同时,今年我们全力做好近 30卷本的 《郑德荣文集》 的编辑和出版工作。同时,要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的成长和成才规律,为他们提供尊重的环境、坚实的支撑和精准的服务。 郑德荣先生的塑像不仅树立在东师的土地上,更要矗立在每一位东师人的心中。我们要在郑德荣精神指引下,打造如磐信念、永葆忠心赤胆、不断求索创新、涵养无边大爱,争取成为郑德荣精神合格的践行者和光大者! 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 王晶 我跟随郑老师攻读博士时,老师已是75岁了,应该是颐养天年的时候了。尤其是我跟随先生学习的5年中,老师还没有被评为终身教授,大约有3年已经没招博士了。但是,郑老师依然对工作充满了热情,对党史事业依然是执着地追求。当时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之际,郑老师非常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他对我们说:“党史工作者在党的纪念活动中要有声音,要有足印,这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 ”当时老师以宏大的气魄指导我写了 《中国共产党80年奋斗的历史本质》 ,为党代言、为党讴歌,尽展郑老师红色理论家的红色本质。老师还积极参加各种报告会,有求必应,到各地进行讲座。在跟随老师的过程中,我切身地感受到了郑老师生命不息、教学研究永不止的奋斗精神。郑老师评上终身教授时已是80岁高龄,又为党史事业培养了20余名博士,直到生命最后还在病榻上指导学生。 郑老师的这种奋斗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师门的每一位学员。郑老师培养了49名博士,都非常优秀和出类拔萃,成为教育战线上的中坚骨干和领军人物,这些都归功于老师的独特育人方法和育人智慧。郑老师作为全国优秀教师,最值得我学习的就是先生“身教胜于言教”的高尚师德和育人智慧。可以说,郑老师的全部教学实践都在诠释和践行着东师校训,即“勤奋创新、为人师表” 。郑老师待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能以平等、尊重的理念对待每一位学生。他经常和我们分享师门学员取得的优异成绩,用鼓励的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地激励我们每一位要不断进取。事实上,每当我听到这些师门学员优秀业绩后,都会默默地鞭策自己更要不断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就,为导师和母校争光。先生他虽不注重说教,但他的教育是融入到了他的点点滴滴行动中,从而使他的教育又无处不在。 除了教学与科研外,我还在学校女性研究中心兼职工作,这一事业也得到郑老师的关心和关注。每次去郑老师家中看望他,他都不忘记询问我校女性研究中心的发展近况,为我校女性研究中心取得的成绩而高兴,并告诫我们要加强妇女解放和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尤其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研究,要建构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妇女解放与发展理论。为了支持妇女理论研究事业,郑老师招收了当时已经50多岁的时任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系主任韩贺南老师,专门研究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 郑老师作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最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郑老师将理想、信念、党性、原则都融入到了教学之中,把传承红色基因贯穿于立德树人全过程,把党的创新理论贯穿于学术研究全过程,先生的教学内容永远都是满满的正能量,充满着对党和国家的大爱,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郑老师的育人精神和人格正气一直感动着我,使我在教学生涯中不断以先生为榜样,学习郑老师立德树人、敬业奉献、执着追求的高尚师德。在指导学生时,尤其是对待较弱势的学生能够做到耐心和悉心指导,对学生从不放手、不放弃,不指责,以鼓励为主,尽力发挥学生的潜能,尽职尽责帮助每位学生的毕业论文达到学术标准,帮助每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今后,我们要继续践行和传承郑老师的精神,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努力做严师典范、良师表率,把郑老师的大爱精神通过我们传递给一代代学生。 教育学部教授 陈旭远 1981年,我考入东北师大,毕业以后留校工作,至今已有三十一年。在师大学习、工作的这三十一年,我曾多次向郑先生请教,聆听先生的教诲,阅读先生的著作,被先生“信仰深沉、学养深邃、修养深厚”的优秀品格所感染。他为青年学子、青年教师树立了榜样,指引前行的方向。在先生的引领下,我从青涩懵懂的青年一步一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 信仰:坚守马克思主义,践行学术本真郑先生一生坚信马克思主义,坚信共产主义,坚信中国共产党。他一生都在身体力行地不断理解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兢兢业业地传承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用他自己毕生的心血去丰富信仰的时代内涵。郑先生一生勤奋,他积极结合自身的学术特长去实践这个信仰,他努力总结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经验, 思考和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郑先生一生为信仰立说, 著作等身,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党史研究都做出了杰出的学术贡献。 不仅如此,郑先生还将自我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融入到了自己的学术研究,实现了学术研究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在郑先生的身上,看到了真正的学术研究不应该追名逐利,不应该跟风、赶时髦,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做真学问,做一个有信仰、有理性和情怀的学者。我们要学习郑先生这种对学术本真精神的追求,他不为眼前的名利所左右,踽踽前行,努力做有思想的大学教师。 师德:弘扬大学精神,躬耕教育园田创新精神是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是大学精神的本质内核。郑先生一生著书立说,勤奋创新,将研究创新融入生命。“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郑先生是大学的思想者,为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创新砥砺前行,用一生的坚守诠释了大学是有灵魂的。 大学需要郑先生这样的大师去体现大学精神,去塑造大学品格,去领航大学方向,去培养大学人才。郑先生一生以学生为本,不仅非常认真负责地指导学生学业,更加关怀学生,关注学生的自我成长与发展,呕心沥血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生桃李满天下,育人无数。他将“教书育人”融入到了自己的工作、生活。“勤奋创新、为人师表” ,我们师大历来坚守“教书育人”这一根本大学使命,一大批教师默默坚守、踏实实践、无私奉献,这是我们师大优良的学校传统,是我们师大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学需要郑先生这样的有信仰、有追求的大师仁师,我们要弘扬这样的正气,更要传承这样的精神。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郑燕林 作为东师人,一直为东师的红色基因而骄傲, 今天,更为东师有郑德荣先生这样的红色理论家而自豪。郑德荣先生的精神旗帜不但深植于东师这片红色土地,也已经在全国树起了一页关于信仰、使命与担当的风帆,必将引领更多人的成长。于我本人而言,从去年学校、学院组织系统学习郑德荣先生的精神以来,我有三点学习体会: 第一,郑德荣先生把信仰刻进了自己的骨髓。他的信仰不是说出来的,而是融入到他的所思所想,体现在他的一言一行。他自身坚持红色信仰,他也一直在研究红色信仰,更将传播红色信仰作为自身的终身使命。坚定的信仰于他自身、于他的教学都是自然的融合。对我的启示是,作为今天的人民教师,都应该学习郑德荣先生,要像他那样,不但有真正的红色信仰,而且应该潜移默化地将信仰融合于教学和学生指导工作,将课程思政做到实处、做出实效。 第二,郑德荣先生把学术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他的学术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基于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创造出来的。他67年来研究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党史,他注重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落地,始终如一,即使是耄耋之年,即使是在病榻上也没有一刻停息。正是因为视自己的学术研究为生命,他才能创造出一系列有开拓性与强指引力和影响力的学术成果。给我的启示是,我们做学术研究也要做准、做实、做精,要研究真问题,研究于社会和国家发展有益的问题。学术做实了,学科才更有内涵,教学才更有底蕴,研究才真有价值。 第三,郑德荣先生把学生珍放在自己的心中。对他来说,学生不是用书本教出来的,而是通过思想引领、智慧对话和实践锻炼培育出来的。他的言行、研究与教学为学生点燃了信仰之光,他的众多学生接过他手中信仰的火把,继续引领着更多的人。他宁可让子女误会,也不会为子女想要留校做任何工作,但他会为了自己学生留校而以个人名义去找学校时任领导。在他的心中,就是要把优秀的学生留在东北师大为学校建设做出贡献。给我的触动是,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像郑德荣先生那样,真正把学生放在心中,不仅要身体力行为学生做表率,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激发其内生的动力,促进其自动自发的学习,把引领和支持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当作自己的使命。 在未来,不管在教学管理或者学术研究或者自己的教学当中,我一定会去学习、践行郑德荣先生光辉的精神,坚定信仰,不忘初心,勇于担当,砥砺前行,为学生、为学校、为我们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