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代师表育桃李 一声诺言献丹心

    【引语】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弦歌不辍终不悔,师者一诺重千钧。75年来,几代东师学人,牢记育人初心,肩担师者使命,矢志强师报国,他们埋下头,甘心做默默的园丁,他们挺起胸,勇当民族复兴教育之砥柱,从青春到白发,一代接着一代干,只为一句承诺来,诺言虽小,但有无穷的力量。【编前的话】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值此建党百年和第三十七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本期特开展“一句话师德教育”,聆听我校郑德荣及“郑德荣式”好老师们的从教微语录,传递他们的精神和力量。 榜样 郑德荣 “我人生最大收获就是培养学生成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郑德荣郑德荣,我国著名中共党史专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我校原副校长、 荣誉教授、 博士生导师。 2018年 5月 3日, 因病逝世, 享年 92岁。 逝世后, 被先后追授为 “全国优秀教师” ,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 “改革先锋” , “最美奋斗者” 荣誉称号。 看齐首届郑德荣式好老师 “珍惜学生个性,尊重他者感受,助力生命激情,以仁心智成育人境界,这便是我的为师恒愿。”——— 王确王确,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努力做一个爱学生、也被学生爱的好老师是我的初心;好老师能改变学生的一生是我的教育追求;好老师应该让学生充满希望是我的职业理想。”—— 尹爱青尹爱青,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师的幸福与快乐莫过于看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高夯高夯,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国模范教师、2020 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我这一辈子,哪怕就做那么一个东西,我能够做出这个东西,对学生、对社会哪怕有一点点用处,那我这辈子应该就没白活。”—— 刘群刘群,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接续第二届郑德荣式好老师 “以接纳之心倾听,怀敬畏之心指引。”—— 盖笑松盖笑松,心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向美而行,躬身践行四有好老师;以美育人,培育德智体美劳接班人!”—— 付保民“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修养自身,以为国家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践行教育责任和使命!”—— 郭凤志郭凤志,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我作为东师生科的教师,能够教书育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以此服务国家和社会感到无限的自豪和欣慰!”—— 周义发周义发,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1年度吉林好人·最美教师暨黄大年式好老师

  • 我校教师在共价有机骨架
    薄膜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我校化学学院张宁教授、朱广山教授团队在共价有机骨架薄膜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该研究首次采用表面引发聚合的策略,可控制备了超薄的自支持COF薄膜用于高效质子传导。该成果以“Surface-MediatedConstructionofUltrathinFree-standingCovalentOrganicFrameworkMembraneforEfficientProtonConduction”(表面调控法构筑超薄自支持共价有机骨架薄膜用于高效质子传导)为题,在国际知名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影响因子:12.96)上发表。近年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作为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新型质子交换膜的开发成为当下研究热点。共价有机骨架(COF)材料是一类新型的有机多孔晶体材料,由于其具有规则的孔道和明确的化学结构,在质子传导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而,COF多为不溶和难加工的粉末,限制其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的应用。目前大多数报道是通过制备混合基质膜或者掺入酸性小分子来提高COF材料的质子传导性能。但是聚合物与COF粒子之间的相容性通常很差,导致粒子的团聚,降低了膜的性能。而且,小分子掺杂的方法中,孔道内的酸性小分子与聚合物中COF粒子的分布都无法准确控制。针对以上问题,张宁教授、朱广山教授团队提出了表面引发聚合的方法制备了超薄的自支持COF薄膜。由于所制备COF膜具有有序的刚性骨架和丰富的磺酸基团,在质子传导性能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在30°C下,COF膜的传导率可达到0.20Scm-1,在80°C下连续测量40h后,传导率没有下降,可稳定在0.54Scm-1,这一性能远高于商用Nafion膜。该研究可能对COF在质子交换膜领域的制备提供新的制备手段,并有望成为新一代高性能COF膜的制备技术。该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化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刘琳,通讯作者是化学学院教师张宁教授和朱广山教授。(图文由化学学院张宁教授供稿)

  • 朋友,我们为什么而奋斗

    人生的路上,总会遇见不同的人,经历不一样的事情。而你的所有经历,最终汇聚成此时此刻、那个和所有人都不相同的你。与此同时,人总有不同的遗憾,也有不同的追求,也因此,每个人总有着不同的奋斗理由。而你,是否问过自己,为什么而奋斗?奋斗需要理由。几乎没有人不喜欢短期而及时的快乐——刷手机、玩游戏、吃美食、睡懒觉,而奋斗恰恰是难以带来能与此匹敌的短期快乐的。那你是否会疑惑,我们去受苦受累,还不一定完成理想的目标,这值得吗?我升入省重点高中之后,成绩一直不够理想。尤其是文科中的地理,似乎和我“不对头”,甚至曾经取得过班级倒数第一的“佳绩”。如果我接受了这个成绩,可能不会选择三个月二刷300多页地理题库,主动请缨做地理课代表,也就无法取得高考地理选择题全部正确、总分辽宁省排名270名的成绩,可能也无法有这个机会和你进一步交流了。所以朋友,我想说,我们奋斗,因为我们不甘,因为我们年轻,因为我们拒绝被“定义”,拒绝接受不合理的“现实”。高中时候,很喜欢一句歌词:“你否定我的现在,我决定我的未来。”朋友,我们奋斗,因为我们要证明,我们真的有无限可能。两年前的金秋,我成为了文学院的一名公费师范生。选择心向往之的汉语言文学、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是我的理想,但如愿成为师范生,只是成长的新起点。因为我没有忘记,我肩负着什么;我没有忘记,我即将面临着什么。我们辅导员黄江雪老师在全体年级会上说过的话我至今记得:四年之后,你不再是一个孩子,而是即将成为一名教师,成为许许多多孩子人生当中的一位重要角色。而你能带给他们怎样的教育?你能给予他们怎样的回忆?而你,是否做好了规划和准备?还是你打算用对你满腹期待的、你的学生“练手”?也是在那一刻起,我决心要准备好成为一名教师的各项技能。此刻的理由已经不再简简单单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不凡”,而是要为了无数孩子们、为了我所献身的事业能够给更多的人带来幸福。绝不能让四年后的自己失望地看着此刻的我。所以,曾经怯场到上台直发抖的我,选择参加辩论赛并最终夺冠;选择承担更多的学生工作,为同学们服务,直到今天;学习天赋并不够突出的我,早早立下了大学要拿国奖的誓言,并最终连续两年获此殊荣。朋友,我们奋斗,因为我们对未来必须早有准备,因为我们肩上责任不容推卸。没有人的成长之路是一片坦途。12岁那年,突如其来的重病,带走了我挚爱的母亲,也毁掉了曾经温暖的家庭。18岁那年,不堪劳累的父亲,也最终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但那份爸爸妈妈给予过我的深爱,我从未忘记。过去,我或许只是为了那份期待而努力学习,做“好孩子”;但从此以后,我决定要让我曾为之骄傲的父母,也会因我而自豪。所以不论面对怎样的困难,怎样的曲折旅途,我都从不会放弃。在坚持之下,我也最终迎来了自我的超越和蜕变———从一个需要被保护的孩子,终于成长为一名理想信念坚定的青年学生,成长为一名未来的语文教师,做好准备为孩子们的成长和祖国的未来奉献自己的力量。此刻,已经半独立的我们,回首走过的曲折之路,要始终记得今日的来之不易,记得汇聚成今天的你我的每一份遇见。所以,我的朋友,为自己的未来、为更多人的未来,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应当勇担责任,永怀感恩、奋力前行。只有清晰知道了为什么,才会更好地思考怎么做;只有明白了过去和现在,才会带着憧憬和力量,向往和追求着未来。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奋斗理由,每个人也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青春。在逸夫楼一遍遍练习板书和讲课的你,坐在图书馆一页页阅读的你,夜深人静却迟迟不肯离开自习室的你,对着电脑拼命打字的你,晨起奔跑锻炼不息的你,深入田野调查不辞辛苦的你,或是只有你才最了解的你———你的答案,又会是什么?(作者为文学院2018级本科生,曾获两次国家奖学金、一次叶圣陶奖学金、一次教师技能奖学金、一次创新创业奖学金、一次社会实践奖学金,两次“优秀学生干部”称号、两次“优秀学生”称号、一次“励志学子”称号,部属师范院校“未来语文教师”全国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一次、文学院就业能力大赛一等奖一次、校新生辩论赛冠军一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