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院(处)理论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专题传达学习两会精神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会议精神

    校院(处)理论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专题传达学习两会精神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会议精神 本报讯(程奎报道)3月21日,东北师范大学召开校院(处)理论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专题传达学习两会精神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会议精神。全国政协委员、党委书记杨晓慧,全国人大代表、校长刘益春作了两会精神传达学习报告。在校的党政领导王延、马晓燕、韩东育、郭建华、兰恒斌、常青,党委常委高夯,校长助理于伟、薛利锋,学校党委委员、纪委委员,机关及群团组织副处级以上干部,学院(部)党政班子全体成员,直附属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学院(部)教授委员会主任,教代会执委及各代表组组长,省级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和统战团体主要负责人,离退休老同志代表及学生代表近400人参加了传达学习会。大会由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马晓燕主持。  会上,杨晓慧首先传达了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精神。他指出,今年的全国政协会议是一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上双向发力的大会。接着,他简要介绍了大会的职能、定位、作用、内容、精神及出现的新特点、新面貌、新气象,详细阐释了自己的履职情况,并畅谈分享了自己参会的感想和体会。随后,他结合亲身参会感受,深入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背景意义,并从目标要求、基本遵循、队伍建设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战略思维、总体要求和顶层设计。最后,杨晓慧强调,全校党员干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两会精神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上来,结合工作实际,凝心聚力、奋勇拼搏,持续推动学校各方面事业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刘益春传达了全国人大十三届二次会议精神。他指出,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后,他详细介绍了此次全国人大会议的日程安排和议题内容,结合自己的履职情况畅谈了自己对政府工作报告、法检两院工作报告、外商投资法等方面内容的感受和体会,还对贯彻落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最后,刘益春希望,全校师生要以两会精神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为指引,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根本任务,结合学校办学实际,振奋精神,同心同德,携手并进,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举措和一流的成果业绩为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马晓燕在主持讲话中指出,大家要继续组织学习、深刻领会今年两会精神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与学校的改革发展实际结合起来,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坚定信心,团结奋进,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又讯(佟雪报道)3月19日,校级理论中心组(扩大)专题学习会召开,专题学习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会议精神,专题研讨了我校教师思想状况和宗教督查工作情况。作为全国两所参会高校党委书记之一,杨晓慧首先向与会人员传达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会议精神。随后,党委副书记王延分别专题汇报了我校教师思想状况和宗教督查工作情况,并就下一步如何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抵御宗教渗透等内容进行了阐述。杨晓慧在讲话中指出,当前要高度重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抵御宗教渗透工作,要努力做到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有新探索,在防范抵御宗教渗透方面有新作为。刘益春在讲话中强调,师德师风建设是学校发展中的关键环节,要按照上级部门相关指示和要求,凝聚共识,积极作为,在大是大非面前要保持政治清醒,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 《物理评论快报》报道我校电子化合物超导体研究成果

    《物理评论快报》报道我校电子化合物超导体研究成果 本报讯(杨国春报道)寻找高温超导体一直是凝聚态物理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最近,国际著名物理类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报道我校紫外光发射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电子化合物超导体方向的突出工作。通过第一性原理的群体智能结构计算发现Li6P电子化合物,超导转变温度高达39.3 K,刷新了现有电子化合物的记录。间隙电子对Li6P超导性起到重要贡献。  电子化合物(Electride)中部分电子聚集在晶格间隙,充当阴离子角色,这些间隙电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有趣的是,通过调节化学成分或者外部条件(如压力)可以有效地改变间隙电子的数量及分布。由于强电子局域,电子化合物通常为绝缘体。但最近实验发现了一个有代表性的电子化合物4+(e-)4具有超导性(超导转变温度为~0.4 K)。这一发现开创了超导体研究的一个新种类,为超导研究领域注入新的力量。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在高压下容易失去s轨道电子,形成电子化合物。压力诱导单质锂可以得到金属性电子化合物。考虑到磷元素适中的电负性和超导电性,在富锂组分Li-P化合物中磷会捕获一部分电子,剩余电子可能存留在间隙中。由此,通过调控化合物中锂磷比例有望调节间隙电子形态,进而得到具有新奇电子性质的化合物。我们基于第一性原理的结构搜索技术,预言了具有磷超配位结构特点的Li6P电子化合物。过量的电子聚集在晶格间隙形成了哑铃状的电子态,充当阴离子的间隙电子与Li离子之间存在着强相互作用,从而增强了结构稳定性。同时,这些间隙电子与磷的核外电子彼此连接,形成连通的电子通道,对导电性起着关键作用,甚至形成了费米面嵌套。有趣的是,Li6P的超导转变温度高达39.3 K。此外,随着压力减小,间隙电子增多,费米面嵌套现象增强,声子软化增强,从而导致了超导转变温度升高。该研究为探索电子化合物的高温超导性开辟了新的思路。  该论文被编辑遴选为“Editors' Suggestion”,在PRL的官网主页作为亮点进行宣传和推送。物理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赵梓媛和张守涛讲师为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物理学院杨国春教授和西班牙巴斯克大学AitorBergara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 我校第十五次党代会专题网站正式上线

    我校第十五次党代会专题网站正式上线 由党委宣传部、信息化管理与规划办公室联合推出的“东北师范大学第十五次党代会专题网站”,于3月18日正式上线。专题网站共设立“首页”“工作动态”“会议日程”“文件通知”“成就展示”“寄语党代会”“历次党代会”“党建知识”“榜样力量”“图说党建”十个栏目。  文字:王晓 摄影:孙震

  • 我校生态学科取得系列研究成果

    我校生态学科取得系列研究成果 本报讯(宫磊报道)近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植被生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王德利教授、王岭教授、武永华教授以及钟志伟讲师研究团队在生态学科取得系列研究成果。  今年3月,由王岭为第一作者,王德利为通讯作者,刘鞠善、朱慧、钟志伟等为共同作者撰写的研究论文被《美国科学院院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接受发表。  该研究首次发现,多样化家畜放牧管理(即包含牛羊等多种家畜的混合放牧方式)能够提高草地生物多样性,进而促进草地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这种多样化家畜放牧管理方式将大大提高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潜在利益;同时进一步研究证明:在受到放牧家畜强烈干扰的草地生态系统中,保护草地多营养级的生物多样性,即保护包含地上植物、昆虫、以及地下土壤微生物和线虫的生态系统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多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该研究成果突破了一直以来“仅以控制家畜数量为导向的粗放式草地放牧管理”的传统理念。以该研究理论为基础,强调并提出“同时考虑放牧家畜的数量、种类及多样性特征的精准草地放牧管理技术”(编制了我国第一个家畜混合放牧技术标准)。这些理论与技术成果将为新形势下的草地放牧管理提供新的管理思路及关键技术基础。  王德利教授、王岭教授研究团队基于近20年的长期研究,在草地放牧生态领域不断获得系列突破性成果。近五年在本领域国际权威期刊Ecology(2014),Journal of Ecology(2018,2019),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5,2016,2018), 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2018), Proceedings of Royal Society B (2017,2018), Ecological Application(2017),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17),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15,2019)等发表有关草地放牧管理与利用的研究论文,在本领域产生显著影响,获得国内外同行的积极评价。  此外,王德利教授、钟志伟讲师研究团队还在家畜放牧对草地节肢动物食物网影响,以及家畜与昆虫之间互惠机制上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研究以“Ecosystem engineering strengthens bottom-up and weakens top-down effects via trait-mediated indirect interactions”为题于2017年10月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辑》(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王德利为通讯作者,钟志伟为第一作者。该研究揭示了绵羊采食通过改变生境结构,而对蜘蛛和蝗虫的行为产生影响,最终改变蜘蛛—蝗虫捕食关系的机制。该研究成果有助于研究者深入理解放牧草地的虫害爆发机制,并为草地生态系统的放牧管理措施制订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我校武永华教授研究团队通过其建立的“分子谱系生态学方法”,重建了重要鸟类和哺乳类群祖先的昼夜活动模式,推断其进化起源的自然选择的生态机制。近期,武永华教授研究团队在相关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研究论文以“Convergent evolution of bird-mammal shared characteristics for adapting to nocturnality”为题,于2019年2月27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辑》(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该研究发现对于理解不同生物类群“内温”的进化起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鉴于鸟类与哺乳类内温进化与其早期夜行低温的关联,结合文献报道的其它生物类群(如lamnid sharks, billfishes, tunas, Indian python, tegu lizard, leatherback turtles)内温进化与低温的普遍相关性,本研究提出了关于内温进化的广义生态模型,认为不同生物类群内温的进化可能是一种在低温环境下生存的适应策略。该观点挑战了传统的观点,即认为内温进化是出于可持续活动或者亲本照顾的需要。

  • 我校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

    我校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 本报讯(魏琳娜报道)日前,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部田克勤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申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研究”获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同时列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资助经费60万元。  该课题以新时代科学判断提出的重大意义为研究对象,围绕三大核心问题,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客观前提与理论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涵、本质与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定位及重大意义,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领袖个人与领导集体等不同视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力求从整体上系统、深入地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能够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怎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该课题的立项研究是我校持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培育的重要成果,更是学校推进“双一流”建设与发展取得的又一可喜成绩。

  • 我校教师获“牛顿高级学者基金”资助

    我校教师获“牛顿高级学者基金”资助 本报讯(张家方报道)近日,化学学院毕锡和教授获得“牛顿高级学者基金”资助,将与英国牛津大学Edward A. Anderson教授合作开展烯基叠氮化学探索与开发研究,项目执行期为3年。这是我校教师首次获批该项国际人才基金,是学校国际合作交流和人才培养的新突破。  牛顿高级学者基金,是由我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英国皇家学会(RS)、英国医学科学院(AMS)共同设立的人才项目,资助我国优秀青年学者与英国合作者之间的交流互访与合作研究活动,中方申请人需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 我校33项课题获批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我校33项课题获批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本报讯(魏琳娜报道)日前,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结果公布,我校共有33项课题获批立项,资助经费共281万元。其中规划基金项目9项,青年基金项目22项,专项任务项目2项。涵盖外国文学、教育学、法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学、历史学、心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综合研究共9个学科,立项总数位列全国第五。   据统计,我校本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立项呈现以下特点:规划基金和青年基金项目全国立项率为9.6%,我校立项率为23.1%,超出全国立项率近14个百分点;39周岁以下青年教师立项占比达历史最高水平,占立项总数的66.7%,青年立项数量位列全国第三;我校一些学科立项数量排名也有大幅提升,外国文学学科立项数量位列全国第一,教育学学科立项数量位列全国第二,法学学科立项数量位列全国第六。这些学科立项成绩的取得必将助力我校“双一流”学科的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