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延安走来

    建校初期历史脉络、时空变化示意图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旧址修缮后的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会议室旧址 到达东北的自然科学院部分师生合影1945年 9月 2日,由舒群、田方、沙蒙率领的东北文艺工作团从延安出发前,在教堂门前合影,张松如 ( 公木 )随东北文艺工作团一起出发1945年 2月 20日, 刊于 《东北日报》 的《东北公学招生广告》 1946年,东北大学在本溪旧址 1946 年东北大学印制的第一版校徽1946 年2-3 月,东北大学在安东旧址(原安东联合中学,现丹东一中) 1946 年4-5 月东北大学在长春(原海上大厦) 1946 年5 月6 日刊于《东北日报》的《东北大学招生委员会通告》  编者按: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创造了亘古未有的人间奇迹,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壮丽诗篇。这七十年,也是东北师大在探索中发展、在改革中奋进、与祖国共同成长的七十年。一路走来,东北师大与祖国一同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砥砺前行,书写了一部东师人的奋斗史、奉献史、光荣史。值此举国迎接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在三、四版推出专版,一起回顾我们辉煌的红色历史、曾经奋斗的峥嵘岁月,继承优良传统,弘扬革命精神,踏着先辈的足迹,奋力开创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建设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力奋斗! 共分为五个阶段: 发端—延安 (1945. 9) 创建—本溪 (1946. 1-1946. 6) 会师—佳木斯 (1946. 6-1948. 6) 迁校—吉林 (1948. 7-1949. 7) 定址—长春 (1949. 7)一、发端—延安 (1945. 9) 1945年9月,毛泽东主席在延安大学传达党中央决定:抽调一批骨干去东北创办“新型的东北大学” 。 1945年10月25日深夜,毛泽东主席在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礼堂亲切接见延安大学校长周扬、副校长张如心、学校及各学院主要领导干部,发表动员讲话,讲述了学校向东北迁移的意义和任务,指出延安大学向东北转移的目的在于创办“新型的东北大学” 。 延安大学是中共中央亲自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设立了行政学院、鲁迅文艺学院、自然科学院和一个独立的医学系,共11个系近20个专业。行政学院和鲁迅文艺学院还设有研究室招收研究生。已经成为一所文、理、工、农、医、师范、艺术等学科设置较为齐全的综合大学,开创了我党创办现代高等教育的成功范式。 1945年10月间,中共中央决定:延安大学的自然科学院、鲁迅文艺学院、行政学院的大部分,除自然科学院大学部两个毕业班学生毕业,由中央组织部分配到各个解放区工作,行政学院和校部预科的陕籍学员留在延安外,其余全部迁往东北继续办学,创建东北大学。 1945年11月中旬,迁移东北、华北等解放区的延安文教单位组成一个支队,延安大学是其中的一个大队,行军编号是“松江支队第四大队”,周扬任队长,张如心任副队长,刘呈云任副队长兼政治部主任。下属三个中队,鲁艺是第一中队,中队长宋侃夫;自然科学院是第二中队,中队长王甲刚;行政学院是第三中队,中队长于光远。这支六七百人的迁校队伍就这样告别延安,分别向东北挺进。 1945年底,由于炮火阻隔,延安大学迁校队伍停留张家口(半年) 。 1945年秋,延安大学派出一部分文艺干部到东北来,先进行文艺活动,后筹学校。东北局宣传部部长凯丰和舒群、张松如 (公木) 在学校创建前夕,从延安到达东北,进行筹建。由延安鲁艺舒群、田方、沙蒙同志为正副团长的东北文艺工作团,全团共50多人,从鲁艺所在地桥儿沟出发直奔东北新解放区。11月2日,他们历经两个月的艰难跋涉抵达沈阳,后改编为东北文工一团,由沙蒙、王大化任正副团长,舒群调任东北局宣传部工作。二、创建—本溪(1946. 1-1946. 6) 学校于1946年1月筹办、2月招生更名、3月开学。 1946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部长凯丰的指示,原东北文艺工作团团长、东北局宣传部文委副主任舒群筹建东北公学,并奉命聘请东北文艺工作团成员张松如 (公木) 及时任沈阳市市长、中苏友好协会会长的著名病理学家白希清教授参加筹备工作。 1946年1月10日,东北局决定由白希清任东北公学校长,舒群任副校长,张松如 (公木)任教育长。 1946年2月20日,张松如 (公木) 教育长亲自起草 《东北公学招生广告》 刊于 《东北日报》 。学校依照民主政府建设新东北之方针,广集各级学员,以造就行政技术及师资等实际工作人才,启动招生工作。经考试,预科和研究室录取学生70多名,行政训练班录取200多名。 1946年2月下旬,东北局决定东北公学改名为东北大学,任命张学思兼任校长,白希清、舒群任副校长,张松如 (公木) 任教育长。校址设于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湖东山。至此,一所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的大学,迎着纷飞的战火,在东北大地上诞生了。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建校伊始,在本溪市委的大力支持下,舒群、张松如、张东川、黄耘等率领全体教职员工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他们一边整修校舍,筹集教学设备,一边分别奔赴各地招生。经考试,预科、研究室和行政训练班共录取学生270余名。在即将开学之际,国民党反动派向本溪、抚顺进犯,学校被迫转移到安东(现辽宁省丹东市) ,撤退时,将行政训练班交给辽宁省政府,预科和研究室学生随校转移。 1946年2月下旬,学校在安东市安东联合中学 (现丹东一中)宣布开学,在校学生70余名。同时,第一版东北大学校徽被印制发放,师生共用。 1946年3月15日,学校向通化转移。在通化停留一周后,师生们又乘火车前往梅河口和吉林,于4月26日到达长春。校址设在当时长春的著名建筑——— “海上大厦” (现为长春市中心医院) 。 1946年4-5月, 《东北日报》 开始连续刊登 《东北大学招生委员会通告》 和 《东北大学招生简章》 ,署名为校长张学思,副校长白希清、舒群。学校依照科学民主的教育原则,以培养为人民服务,献身于新中国新东北之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实业、医学等专门人才,积极进行学术研究及艺术创作,致力于国家文化水平之提高为宗旨,开展考试招生工作。5月11日,在长春第一期招生发榜,录取学生300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