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脊六兽”趣谈

期次:第1359期    作者:郭玲   查看:241

每当北方人想形容自己无聊透顶、焦虑到想在屋里踱步的时候,一个四字俗语总会合适宜地滑出嘴边——“五脊六兽”。老舍在《四世同堂》的第三部《饥荒》里,也用过“五脊六兽”来表现蓝东阳的焦虑--他一方面对胖菊子心存疑虑,要整治大赤包以便做到所长位置,另一方面又想讨好大赤包的女儿招弟,以致“这些矛盾在他心里乱碰,使他一天到晚的五脊六兽的不大好过”。
  在古代,“五脊六兽”是蹲在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屋脊上的兽形瓦作部件的统称,分为螭吻、望兽、合角兽、垂兽、戗兽、角兽、套兽、走兽等,如果从这个俗语字面上狭义地来看,五脊六兽所描述的,就是有五条脊的庑殿上面的螭吻和垂脊上的众走兽。庑殿在中国传统建筑形制里面等级最高,仅用于皇家正式建筑和敕造寺院,到清朝之后更为严格,寺院建筑,非孔庙不能使用庑殿。如今在故宫可见的太和殿,就是一座重檐庑殿,属级别最高的庑殿。
  单体庑殿顶最高处的屋脊,被称为正脊,螭吻便“栖息”在那里。汉代的资料显示,为了保护脊檩的木构节点,当时的建造者就有意识地将正脊的两侧隆起起翘,而起翘的部分逐渐演化变成了兽尾,叫做鸱尾。到了中晚唐,鸱尾逐渐长出兽头,也就是后来螭吻的雏形。由于木构建筑易燃,经常遭回禄光顾,用螭吻做装饰同时是一种厌胜法,“厌胜”即“厌而胜之”,利用五行生克,来驱避灾患。因龙生于水飞于天,螭吻是龙之子,故螭吻也能兴雨防火。中国古代木作上处处体现着厌胜法,垂脊上的部分走兽,也有部分负有此使命。
  走兽位于屋面相交所形成的垂脊之上,这里是屋面防水的薄弱环节,所以需要用脊瓦覆盖,由于屋脊坡度大,为了防止瓦的下滑,要在最末一块脊瓦上安装瓦钉,这走兽就是装饰保护瓦钉的钉帽而发展形成的。传统上,走兽数量为单数,即“狮马成单”。随着建筑级别的升高,每条垂脊上的走兽可达九只,顺序从后向前分别为斗牛(吼)、獬豸、牙鱼、麒麟(狻猊)、海马、天马、狮、凤、龙和最前头统领走兽的骑鸡仙人。骑鸡仙人的原型是宋辽金时期,装饰在脊上的妙音鸟嫔伽,后被吸收进明清建筑,以平屋脊上众多龙狮之争端。
  兽形瓦作的尺寸、数量和造型,是森严的等级制度一部分,普通庙宇和民宅无法拥有,即便是豪商巨贾也不的例外。但到了南方,变成另外光景,只要不违制,任何艺术形态都可以出现在建筑上——神仙故事、花草走兽、历史人物、佛道教纹饰玲琅满目。相较之下,北方建筑屋脊上的走兽,配合着偌大空旷的宫廷苑囿就真显得非常“五脊六兽”了。
  (作者为文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