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晓东,和失落的埃及文明对谈

    编者按:今年4月,《环球人物》杂志对我校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教授、埃及学专家李晓东进行专访,并刊发了题为“李晓东,和失落的埃及文明对话”的文章。李晓东教授作为第一位参与埃及...

  • 感谢你,我的记者团

    感谢你,我的记者团 这四年好像有过很多道别,与青涩和依赖道别,与某个课程道别,与某些人道别,与自己的学生身份道别。四年匆匆,稚嫩地站在各社团纳新条幅前犹豫观望的样子还很清晰,转眼也到了与我最亲爱的记者团道别的时候。 社团生活无疑是我大学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比起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社团之于我最大的不同应该是自主权更多。从大一的百团大战开始,就面临着多种选择,加入兴趣类社团,专业类社团还是服务类社团?校级还是院级更适合我?加入几个社团才算合适……到大二、大三依然需要选择,社团是否应该保留,是否应该继续竞选等等都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大一刚加入记者团的时候手忙脚乱,往往需要学姐带着去完成任务,做采访,写稿子,也无数次怀疑自己,觉得我性格太过木讷,比起其他新闻媒体相关专业的人我又太过愚笨。永远都无法忘记当时耐心帮助与鼓励我的老师、学姐和同学们,她们的温柔化解了我的焦虑,让我能够坚持下来。大二我成为了部门的主力,做事也更加得心应手,有自己的想法和设计,甚至逐渐能从自己某些经验的积累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实践方法等。大三有幸担任了校区的负责人,比起细碎的事,更多的是在统筹交接,上传下达,引导学弟学妹完成任务,看到他们出色又热忱的样子感慨又欣慰。 大学里很容易陷入虚耗时间的自我怀疑和恐惧,但很庆幸有这三年的社团工作教会我如何管理时间,平衡学习、工作和娱乐;如何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努力学习沟通的艺术;教会我如何思考,及时调试自己的定位,做好规划自己的这门学问…… 接触校园媒体三年,很感谢有记者团这个平台能让我认识无数优秀的人。他们或是兢兢业业专注育人工作的老教授,将自己住房补贴义务资助学生比赛;或者是努力又谦逊、不自诩成绩的学长学姐,他们都远离成见、平庸和怠惰,去往了厉害的方向;又或者是身边看似平凡的每一个人,或是理性或是感性,全都自信独立,身上闪光。他们用自己的故事影响着我,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我,让我明白要怎么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工作以后自己又该成为什么样。 记者团的工作无疑是我大学四年最喜欢的事,成功做好这些事也给我带来最大的成就感。喜欢有人情味的地方,喜欢各种能学到实打实的东西的地方,喜欢能有这种学习过程和学习带来的愉悦感的地方,喜欢能让自己努力变好的地方。在记者团的日子里,我变得善于观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细节的眼睛,变得懂得思考,知道什么时候该艳羡歌颂,而什么时候应该审慎不去追逐热闹。我明白了不出于全知时,表达要谨慎。知道人应该随时作出新尝试不给青春留遗憾。 感谢记者团带给我的成熟与成长,谢谢在这里遇到的每一个人,最珍贵的是你们。 (作者为政法学院2015 级本科生)

  • 深情何处来

    (接上期)从1988到1998年10年间,先后有150余名同志投入抚松、东丰两县的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有67位教师在一线坚持8年,每人每年在农村工作平均超过四个多月。他们...

  • 《老师!好》:感恩遇见, 感谢陪伴

    “人生,就是一次次幸福的相聚,夹杂着一次次伤感的别离,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到了你们,而是遇到了你们,我才有了这段美好的时光。”———苗婉秋一声“老师好!”,代表一段回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