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党委组织部五年工作总结展示 开栏的话 :  过去五年,学校各部门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取得了诸多成就,为学校召开第十五次党代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校报自本期起特开设专栏,陆续展示各部门的五年工作成就,以期营造昂扬氛围,使全校上下凝心聚力,迎接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过去五年,党委组织部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学校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及人才队伍建设,保常规、抓重点,认真谋划、精心实施,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1. 深入开展专题学习教育  协助学校党委在全校各级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在学校基层组织和全体党员中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贯彻活动;做好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学习教育的准备工作。  2. 始终致力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加强学院(部)党政领导班子建设。修订学院党委工作条例,严格执行学院(部)党政领导班子及直(附)属单位领导班子任期制度;在领导班子换届调整中,坚持民主公开、程序规范、结构合理、业绩导向、群众公认原则。五年内全部学院(部)党委和行政领导班子完成了换届调整。创新领导班子就职程序,新任院长在就职大会上作就职报告,全员就院长任职报告进行民主测评。党政主要负责人与学校签订勤政廉政责任书。  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突出政治建设,健全支部设置,改进活动方式,强调建设特色,强化组织力提升。制定基层党支部工作条例,健全基层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基本实现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要求。  强化管党治党主体责任。从2015年开始,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述廉评议工作,切实推动党建工作各项目标任务落实。2017年开始开展基层党支部书记抓党建述职述责述廉活动,实现二级单位党组织书记和基层党支部书记抓党建述职述责述廉全覆盖。  强化基层组织制度建设。修订制定《东北师范大学学院(部)党委会议议事规则》《东北师范大学校院(部)两级党组织班子成员联系师生党支部工作制度》《东北师范大学校院(部)两级党组织班子成员和党员学科带头人联系优秀青年教师制度》《东北师范大学发展党员实施细则》等制度规范,为学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落实和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坚持把党员发展质量放在首位。制定发展党员工作实施细则,改革培养模式,强化党性教育,严格执行标准,规范工作程序,加强检查指导。五年共发展党员4267名。  3. 坚持好干部标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严把政治标准。落实中央关于管好“关键少数”精神要求,把政治条件作为选人用人首要条件,坚持好干部标准。  严守选任程序。出台《东北师范大学中层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细则》,配套制定干部选任工作内部规程,严格实行“凡提四必”,坚持发扬选任民主,实行新任干部集中谈话会制度。  严肃干部监督。细致开展领导干部企业兼职任职摸底排查清理工作,制定干部社会团体兼职任职规定。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两项法规”,对漏报、瞒报干部根据规定予以严肃处理,加强处级以上干部出国(境)管理监督工作。  严抓干部考核。制定《中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办法》,实现全校学院(部)、机关部处及直(附)属单位领导班子和科处级干部年度考核全覆盖。  强化干部教育培训。制定学校干部教育培训五年计划,突出“全员、重点、精品、实践”四个维度,做到网络培训与线下培训相结合,政治理论培训与红色资源体验培训相呼应,基础培训与专题培训相补充,科处级干部与党务工作者、党员培训全覆盖,构建起了全方位干部培训格局。五年共培训干部1万余人次。  二、 基本经验  始终深刻领会坚决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组织工作的精神要求和战略部署,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是做好学校组织工作的根本遵循。  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基层组织建设首位,把政治标准作为干部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的首要标准,是做好学校组织工作的基本方向。  始终坚持学校党委对组织工作的全面领导,正确把握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是做好学校组织工作的政治保证。  始终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坚决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是做好学校组织工作的基本目标。  始终把师生党员利益作为组织工作的根本宗旨,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的主体作用,是做好学校组织工作的根本动力。  三、主要成绩  学校基层党建工作经验“项目管理模式活化高校基层党建”,成功入选首届中国治理创新100佳经验,成为党建创新类十佳经验项目之一。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得到教育部党组认可,在部属高校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经验座谈会上,党委书记杨晓慧代表学校党委做经验介绍,教育部网站专门刊载我校工作经验。  党员主题教育活动得到《光明日报》、新华网、吉林电视台等媒体关注和报道。  学校基层组织建设多次受到吉林省委教育工委的表扬、表彰。16名党员和8个基层党组织获吉林省高校工委表彰,2名个人和1个基层党组织获吉林省委表彰。  我国著名中共党史学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郑德荣同志被中共中央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我校推荐的1个“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标杆院系、3个样板党支部全部入选教育部首批党建工作培育建设名单。  学校选任用人工作始终得到教师干部的认同和支持,在教育部组织的选任用人评议中,我校的满意率一直居教育部直属高校前列。

  • 东师历届党代会简介

    东师历届党代会简介迎接我校第十五次党代会 第三次党代会  召开时间:1958年10月2日—4日  基本情况:大会提出了学校今后的工作任务:领导全校人员坚决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按照共产主义的要求,进行教育、教学大改革,提高教育、教学和各门学科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在3年内把学校建成共产主义大学。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吉林师大第三届委员会,委员21名、侯补委员4名、常委9名。  党委书记:胡绍祖  党委副书记:李铁心  第四次党代会  召开时间:1960年9月24日—28日  基本情况:本次大会根据省、市党员代表大会的精神,继续深入贯彻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特别是根据全国文教群英会的大会精神,总结了我校两年来加强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行教育革命的经验,进一步提高全党的共产主义思想水平,反右倾、鼓干劲,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不断跃进。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吉林师大第四届委员会,委员23名、候补委员4名、常委11名。  党委书记:胡绍祖  党委副书记:黄彦平 李铁心  第五次党代会  召开时间:1962年9月13日—20日  基本情况:根据中央工作会议和东北局大学工作座谈会的精神,党代会初步地总结了1958年以来党委贯彻方针、政策的主要成绩和缺点错误,特别是党委在贯彻民主集中制和党的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大会改选了党委会,选举产生了中共吉林师大第五届委员会,委员27名、常委10名;选举产生了中共吉林师大监察委员会,委员9名。  党委书记:胡绍祖  党委副书记:黄彦平 曹群 李冀 李铁心  监察委员会书记:曹群(兼)  (资料来源:《东北师大》第353期、“关于召开我校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的通知”——档案馆、“关于召开我校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的通知”——档案馆、《东北师范大学大事件(1946-2006)》)

  • 化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化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科学技术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利益,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和教育的偏差,导致了人文教育的缺失。特别是我国目前的教育过于强调升学率,在教育中只重视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对学生的道德培养与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缺乏对国家、社会、集体的关心,缺少高远追求与精神信仰。这些现象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人们越来越关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因此我们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整个化学学习中,在教育中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澄清和判断价值,以此完善自我意识。同时让学生在学习与活动中明白尊重、接纳、信任与关怀,倡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化学,正确地使用化学,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一、教育中化学之美学  从人文精神衍生出来的人文价值,在不同的领域中都受到重视。在化学中,它与科学理性美学关系密切,互为补充,促进了化学教育中人性化程度的提升。化学是在原子和分子等微观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不仅仅显示了科学的理性美,也处处展示了与生俱来的艺术之美。让学生在美与自然中学习化学,这不仅抓住了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更使得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使人文精神深入内心,同时在美学教育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通过化学教育体悟人文哲思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与社会知识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它为具体科学提供了世界观和一般方法论的指导,是指引人们观察、思考、处理问题的基本原则和依据。用哲学思想阐述人文精神与教育主要可以确定为三个层次:人性、对真理的追求和超越性。哲学思想存在于一切科学领域的研究和探索中,所以科学发展中所形成的科学思想也隐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科学思想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19世纪涌现出了大量的科学成果,传统的哲学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此时科学的发展,从而打破了传统的观念,确立了以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思想。  三、通过化学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  实施人文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化学教育的实施重点,而人整体的素质核心是健全的人格。特别要强调的是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创新理念、实践技能、科学和人文精神。强调学生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养成健康的化学理念、明确的生活目标。现今社会偶会出现吸毒、投毒等道德沦陷的现象,这些不良的现象也会侵蚀青少年的身心,使人格发生巨大的改变。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上正确引导学生,例如:通过介绍科学家为了化学无私奉献的事例,让学生明白和理解化学学科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化学家们对化学事业的忘我奉献,科学家们从事科学活动,探索真理,创造发明,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STS视角下化学的人文价值  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构成了人的终极价值,人文精神的实质就是对自由的追求,而对自由的追求必然要与社会主义这一时期的价值诉求联系在一起,也就必然要体现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之中。在20世纪70年代产生了“STS教育”,STS是Science,Technology,Society的缩写。STS教育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强调知识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伦理和价值观,体现了深刻的人文精神。真正做到化学教育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实际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合理体现化学的人文哲思是教育过程中人文精神的首要思想,其次不仅要考虑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还要兼顾到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的生活环境。结合实际来开展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知识,体会学以致用,深刻意识到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理智地看待科学技术,让真善美与科学相伴。同时也让学生更加关注社会,意识到自己也是这个社会的一员,培养社会责任感;关心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点地落实环保行动,为创造美好家园做出一份贡献。  (作者分别为化学学院副教授、化学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

  • 面向造就卓越教师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新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面向造就卓越教师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新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  数学与统计学院  高 夯教授  生命科学学院   魏 民教授  教育学部     李广平教授  化学学院     郑长龙教授  地理科学学院   袁孝亭教授  数学与统计学院  李淑文教授  外国语学院    徐笑梅教授  【成果简介】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最高层次学历教育,已成为中学教师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造就卓越教师的主要途径。但自2009年全日制教育硕士招生培养以来,培养模式与培养成效一直不为社会认可,存在诸多问题。国立师范大学作为教师教育的主力军,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硕士培养新体系,探索培养新模式,示范与引领教师教育创新发展,是我们的使命担当与时代课题。  东北师范大学以国家全面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为契机,以发展与提升本科师范生“U-G-S”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经验为基础,在教育部、地方政府与合作中学的支持下,举全校之力,组建了跨行业、跨部门、多学科的300余人攻关团队,于2013年初启动了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综合改革。本次改革以“创造的教育”与“融合的教师教育”理念为引领,以培养专业素养高、实践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高素质创新型卓越中学教师为目标,通过与25所优质中学共建“卓越教师培育试验区”,构建基于职业环境的教育硕士培养平台与培养模式,推进教育硕士培养的系统创新。经过四年多的实践探索,取得如下主要成果:  1.创建了以职业环境为依托,促进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体验-提升-实践-反思”教育硕士培养新模式;  2.创新了促进学科素养和教育理论素养“共振双强”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并开拓性建设了系列教材;  3.首创了贯穿教育硕士培养全过程、层级递进的教育实践体系;  4.建构与优化了大学、地方政府和优质中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的模式与保障机制。  本成果已应用于4届650余名教育硕士培养中,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经验与做法上升为国家相关政策予以推广;同时得到国内同行高校的认同与采纳;改革实践推动产出了一批教育科研成果,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发表SSCI和CSSCI论文27篇。  【研究与实践背景】  创新型国家建设,急需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有大批富有创造力的卓越教师。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议》和《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方针。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最高层次的教师职前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卓越教师的重要使命。但自2009年全日制教育硕士招生培养以来,一直没有形成能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的培养模式,也难以达成培养卓越教师的目标,培养过程与环节存在着诸多难题需要解决。  东北师范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始终以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教师教育为使命担当,以服务与引领基础教育创新为根本职责,以示范与引领我国教师教育创新发展为重要任务。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走出了一条震撼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的“长白山之路”;新世纪创建的本科师范生 “U-G-S”教师教育新模式,更是引发了同行院校的效仿与持续探索。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教育强国的新时代,创建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新模式”,在提升与发展了本科师范生“U-G-S”教师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通过研究生教育培养造就高层次卓越教师的新模式,并有效破解了“教育硕士培养脱离职业环境、培养模式学术化”“课程体系不能满足卓越教师素养发展需要”“教育实践实施难、成效低”等制约教育硕士培养质量提升的现实问题。  【创新之处】  本教学成果的创新点在于:  1.创建了有效促进理论与实践融合,提升职业适应性、发展性与创造性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针对教育硕士培养脱离职业环境等问题,创建了“体验-提升-实践-反思”培养模式。“体验”是深入中小学去现场观察、体验、感悟教师职业和教育活动,促进职业理解与师德形成;“提升”是通过实践来深化对课程学习的理解,并以理论促进对教育实践认识的提升;“实践”是开展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活动,演练与发展职业能力,坚定信念强化师德;“反思”是指将“反思”融入到培养的全过程、全环节,以反思融通理论与实践,发展批判思维与探究能力。这一模式引领和推进了培养的系统变革,优化了各环节的实施成效,提升了学生的适应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2.开发建设了促进学科素养与教育素养“双强共振”的卓越教师培养课程体系。 卓越教师培养需要有深厚的学科底蕴、扎实的学科基础、融会贯通的学科理解、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教育思想和素养,本项改革填补国内空白,率先开发建设了13门深化学科理解课程,重构了4门以教师职业实践为导向的教育素养课程,强化了教育硕士的学科素养与教育素养。  3.构筑了全程贯通、层级递进的教育实践体系。针对教育实践类型与功能单一、实施粗放低效等问题,首创了“基础+应用+研究”的教育实践体系,将教育实践贯穿于培养的全过程,以不同类型的实践满足差异化的教育功能需求;同时,教育实践的主题化、递进化任务设计,课程化组织与实施管理,多元化考核评价,显著提高了教育实践成效及目标达成度。  【应用效果】  本教学成果的应用效果主要表现在:  教育硕士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大学教师产出丰硕研究成果,组建的跨学科攻关团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教育硕士培养研究方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成效显著。  改革成果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所参考;改革成果得到主管部门高度认可;改革经验辐射国内同行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