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师大第二届 “郑德荣式好老师” 先进事迹
    心有所信 方能行远

    巍巍东师育满园桃李,悠悠学脉铸两代师魂。一个典型、一组群像、以文化人。在东师的校园里,除了郑德荣同志,还有一大批奋战一线的优秀教师,接续郑德荣同志的“精神之炬”,学楷模之行,续楷模之魂,始终爱生如子、甘为人梯,始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始终率先垂范,引领风尚,他们是“郑德荣式好老师”。日前,学校举行东北师范大学师德师风建设暨第二届“郑德荣式好老师”表彰大会,对全身心投入育人、教学和科研第一线的优秀教师进行了表彰。本期特开设专版,对我校第二届“郑德荣式好老师”盖笑松、付保民、郭凤志、周义发的先进事迹进行展示,以期激励全校师生,传递榜样力量,为建设世界一流师范大学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阳煦东师守望心灵——记心理学院盖笑松教授他是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他是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的践行人,以全部的热诚守望阳光,脉动学生,温暖社会。大学教授的抽屉里装着什么?学术专著?教学资料?可有位老师的抽屉里除了这些,还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零食。这些零食来自全国各地,大都是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已经毕业的学生邮寄而来。这是一个礼物传统,因为他们当年在这间小小的办公室里遭遇困惑和心结被解开前,总会被人先递上一颗糖。解决问题从甜开始,这位传递糖的老师,就是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盖笑松教授。在课堂上,盖老师喜欢走下讲台倾听学生的声音,并用精心设计的提问、贴切的比喻、生动的举例来组织课堂。在课外,他通过朋友圈和微信公众号传递他对生活的观察和批判。“作为一名教师,我追求的是传播,所以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有5000人,我觉得把我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思考,还有我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调节的技巧、经验写在朋友圈里会影响到更大的范围。”盖笑松解释说。现在,盖笑松老师的很多观点和想法已经成为学生们自我检视的标准,而他的积极心理学课程则是他所做出的众多贡献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我们花了八年的时间建设积极心理学这门课程,现在的积极心理学已经是学校的一门通识课,它也是对十九大的回应。十九大报告里面讲到建设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积极心理学涉及到了这些方面的内容,并对社会心态的调整起到积极的作用。”盖笑松老师介绍这门课程时如数家珍。“盖老师常说意义比利益重要。多年以来,他不仅带领心理学院的教师利用心理学科的优势,为全校师生提供公益性的心理咨询服务。同时他将目光看向了国家的未来———儿童,他一直从事着幼儿的公益性发展咨询事业,为数以万计的幼儿家长和教师提供团体指导。”心理学院教授王海英介绍道。自2003年以来,盖老师每一年都会带领团队来到乡村幼儿园、小学进行公益咨询和指导。他曾去往伊通、双阳幼儿园,东丰县二龙乡屯基村、六道沟中心校等地,带着村小的学生们办读书会,为学生家长们开展公益讲座。“今年年初,新冠疫情席卷全国。盖老师第一时间招募学院师生123人成立了疫情期间心理服务志愿队。为了保证质量,他还带头开展线上志愿者培训。目前我们接受预约149人,累计咨询44场。在这期间他还面向全社会,开展了线上的社会心理咨询人员的培训,受益人达到1500多人。”心理学院党委书记程琪补充道。盖老师在日常的师生交流中温暖而包容,主动关心学生生活,匿名出资资助其他学院本科生的生活费用,每年查找存在各种毕业困难的本科生,动员一批热心教师对他们进行关怀指导,让学生们感到自己不是孤立无援的。“作为一名心理学教师,我遇到过各种各样的紧急事件。比如少年半夜留下自杀遗言离家出走,我需要在父母也联系不到他的情况下找到他;还有下决心轻生走到河中间的孩子将最后一通电话打给我,我必须得劝他放弃轻生念头、走回岸边。”虽然已经有过不少类似的经历,盖笑松老师讲起这些事情仍然深感责任之重。在盖老师的办公室里,“误人子弟”四个大字的书法十分醒目。他说这是用于提醒自己要深入思考,少一点误人子弟。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自勉,其实是彰显了盖笑松老师敬畏教学、求真务实的严谨态度。在心理学这片麦田上,他用挚爱和积极心态,温暖和感化每一名学子的灵魂,是坚定执着的心灵守望者。心有所信 方能行远——记马克思主义学部郭凤志教授她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前沿,心中有梦,眼里有光,仰望星空有信仰、脚踏实地有力量。“历尽艰辛,屡屡碰壁的紧要关口,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此时讲台上的她是一名普通的思政课教师,站在三尺讲台前,传播真理火种是她矢志不渝的坚守。她亦是思政课改革的探路人,从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再到全国高校思政课年度影响力标兵人物,宝钢优秀教师奖、明德教师奖、东北师范大学教学卓越成就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她不忘教师初心,钻研教学,堪称师德、师范的忠诚践行者,她,就是郭凤志。自1987年7月留校至今,这已经是郭凤志从事思政课教学与研究工作的第34个年头。她始终坚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教育理念,坚守岗位职责、潜心教书、精心育人、为国育才,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谈起思政课教师的职责,郭凤志老师说:“思政课教师,培养的是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要实现国家意志。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开拓学生的格局视野,使学生们自觉地将小我升华为大我。所以我始终认为我所从事的职业是十分崇高而意义重大的。”担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部)教学院长后,她接过前辈的接力棒,把主要精力投注于思政课教学改革,使东北师范大学的思政课教学跻身全国前列,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亲自批示,2013年,全国思政课教学方法现场会在东北师范大学举办,郭凤志老师主讲的示范教学课受到了高度评价。“她是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相统合,这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学部副教授李爽道出了郭凤志老师思政课的妙处所在。在郭老师的带领下,我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团队取得长足进步,获立教育部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5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新华文摘》发表了系列高水平学术论文。“郭凤志老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全国同行中享有很高的评价,特别是她注重对自身团队的培养,使得整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团队在全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提起郭凤志,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韩喜平连连称赞。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生活中,郭老师对学生们更是关爱备至,如煦日暖阳。郭凤志老师2016级博士生王一涵回忆说:“郭老师常说这样一句话,‘学生是我没有血缘的亲人。’”2012年郭老师的思政课上有一名腿部残疾学生,他叫徐浩,来自我校数学与统计学院。郭老师不仅在生活和学习上关心他,还在精神上鼓励引导他,希望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在郭老师的关怀引导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徐浩度过了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时光,还成为了第十五届“理想与成才”报告团成员。2015年徐浩毕业时,郭老师带着他在校园里拍摄了许多珍贵的毕业照。仁者之心浇灌桃李,现如今的徐浩,和郭老师的许多学生一样,从事着教书育人的工作,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他们在身体力行地传承着郭老师的这份最为可贵的情怀,将这份崇高的师德之光播撒给更多学生,影响更多人。郭凤志老师2015级博士毕业生、浙江大学思政课老师赵坤接受采访时说:“我从老师身上学会了如何做一名优秀的老师,要有信念、有信仰、有理想,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要有不断突破自我的品质。”这正是东北师范大学两代师表共育的生动诠释。“大学生在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滋养中,坚定信仰、担当责任,承接民族复兴的大业———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崇高事业,我愿意为之不懈努力。”34年来,郭凤志老师就是以坚定的信仰践行使命,感染学生、点亮学生的未来。 向美而画 向爱而行——记美术学院付保民教授如果仅是一名画家,他可以创作出更多惊艳之作,但在他心里,作为一名老师,学生才是最美丽的画作。东北师大美术学院一间办公室的柜子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许多透明玻璃瓶罐,瓶子里是各种颜色的粉末。这在普通人的眼里,似乎不大起眼,但在东北师范大学工笔画专业的学生们眼里,里面装的都是极难得的宝贝。这些珍贵的颜料都来自于他们的老师之手,他便是当代众多工笔画家中不断追求重彩表现技法应用于教学的探索者———东北师范大学工笔画教授付保民。走进付老师的住所,房间拥塞狭促,堆满了他完成和未完成的作品、画具等。满壁除了自己的画作,几乎没有任何额外的装饰。可一打开他的几个橱柜,装满了付老师亲自研磨加工的颜料,每一种颜色都是通过繁琐的漂洗过滤等工序制成,足见付老师对颜料的要求之严、探索之深。“工笔重彩画实际上和现代的水墨不同,它是色彩的艺术。除了严谨的造型法度,还讲究色彩的体现。它都采用天然的矿物质、石色为颜料,所以说它具有晶体的闪光,同时又使画面能延年益久。”谈起自己的专业,付保民老师总有说不完的话。正是因为付保民老师这份超乎想象的执著与从容,使得他的作品被称赞为“得其骨肉之外更得其神”。他笔下的朝鲜族女子仿佛白山松水间跃动的精灵,色彩灵动,演绎着浓浓的民族风情,同时也表达着付保民老师对家乡深沉的爱。“他的作品在国内文艺界影响很大,曾6次入选全国美术展览,这是五年一次由文化部主办的、国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美术展览赛事。”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张群介绍说。“老师从来没有为任何展览而画,他用自身的行动诠释了对艺术的理解,这就是他生活的主题,也是他对艺术追求的全部。”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师、付保民老师学生白桦提起老师时如是评价。“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付老师把他全部的时间都奉献给了艺术创作和他的学生。工笔画的绘画周期长达半年甚至一年,但即使再忙,只要学生需要他,他都情愿牺牲自己宝贵的创作时间去为学生答疑解惑,甚至外校的学生找到付老师,他也会毫无保留地帮助和指导。“疫情期间,大家都守在家里画画。我辅导了一位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学生画了两幅画,其中一幅《远方》,很顺利地以第三名的好成绩入选了中国美术世界行成果展,这一展览在全国只选取三十件作品。”付保民教授提起学生们,不自觉地流露出欣慰的表情。付老师爱生如子,真诚付出,学生经常会跑到他家里创作,他的家门也永远向孩子们敞开。纵是自制的稀少且昂贵的颜料,只要学生需要,他都会慷慨赠予。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是一名教师,为学生付出再多也不为过。”正是因为有付老师不遗余力的指导,他的学生们多次在国际国内各项画展上获得奖项,仅就2003年至2020年的十七年时间里,付老师学生的作品先后入选全国美术展77次,其中金银铜及优秀奖共计31项。“我首先是一名教师,其次才是画家,所以教学是我的天职。每当看到学生获得琳琅满目的奖项,比我自身获得奖项还要高兴。期待他们有长足的发展,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反映我们时代、讴歌时代的作品。”对于付保民教授而言,学生永远是他最珍重、最用心、也最得意的画作。生命彩虹“糖”心筑梦——记生命科学学院周义发教授他是糖世界的探索者,国家需要是他不变的追求,科研成果转化是他奋斗的航向,怀揣“糖”心,筑梦每一个学生的未来。2004年春天,在海外求学和工作十年后,东师毕业的周义发老师放弃了国外优渥的条件,婉拒了清华大学等高校的橄榄枝,毅然回到母校任教。与台桂花老师共同创建糖生物化学研究室。时至今日,周义发老师的学生谈起他时,无一不被他精深的学科能力,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那极具感染力的课堂所折服。一句“糖的世界真的很美妙”,总能从心里激起大家对糖和生命科学的无限向往。“校园里你看见行色匆匆、高高瘦瘦、走路带风的人就是我们周老师,他是一个真正的工作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研究生张思莹说。告别一天的喧嚣,综合实验楼105室总有一盏灯亮着,无论严寒酷暑,无论风霜雨雪,都会在这里看见周义发老师的身影。“周老师是个平时生活非常简朴的人,我们实验室都安装了空调,只有他的办公室是没有空调的。所以你能看到在他的座位上总是备着一件大衣,他总说‘习惯了,冷一点更清醒’。”提起周义发老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研究生曲芸鹤立即就会想到老师的这句话。从最初艰苦的实验环境到如今先进的实验设备,从多糖的提取纯化、生物转化到多糖的活性。多年来,周义发老师一直致力于糖复合物的研究,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他对糖的梦想和热爱与初见时一样,依然那么纯真,从未改变。周老师介绍说:“糖类化合物是自然界中含量最丰富的化合物之一,在生命现象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糖类化合物听上去是甜的,但研究起来却是十分艰辛和艰苦的。从80年代张翼伸老师创建这一学科开始直到今天,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建立了糖复合物教育部研究工程中心,我们如今的糖复合物研究不仅在理论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还将理论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和产品的开发。”如今,周老师带领实验室形成了一条学研产特色的糖复合物的研究与应用的链条。2016年周义发老师的两项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唾液酸水解酶活性的蛋白质的制备方法和一种制备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的方法,转让给吉林省奇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给学校带来直接经济效益400万元,为我校双一流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周老师是我们学校糖生物学的学科负责人,针对科研工作如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他及时带领相关老师,启动了我们学校已故郝水院士利用染色体工程技术培育小冰麦的项目,并与吉林省地标协会签订了合作开发协议,预期这个会有很好的发展。”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宝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时代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仅是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和授,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起来,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以便把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转化成社会真正需要的动力。”这是周义发老师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感悟。周老师的课堂更多面向实践,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本科生尽早进入实验室,通过实验提高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他指导的学生曾获得全国大学生生物竞赛一等奖,全国挑战杯创业大赛银奖、吉林省挑战杯创业大赛金奖……“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是德、才和技能,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具备满腔热情和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传授给学生。”周义发老师怀揣一颗对学生的糖心,用身体力行和实际行动激励着他的学生们心怀梦想,不断出彩。